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对列车正点率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2-14页 |
1.2.2 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3.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与通过能力问题概述 | 第18-25页 |
2.1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问题概述 | 第18-20页 |
2.1.1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3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述 | 第20-24页 |
2.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念 | 第21页 |
2.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2.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与通过能力利用率关系分析 | 第25-31页 |
3.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利用率对列车正点率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对通过能力利用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 高速铁路列车正点率与通过能力利用率的关系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合理缓冲时间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利用率研究 | 第31-46页 |
4.1 缓冲时间概述 | 第31-32页 |
4.2 基于一定正点率的模型建立 | 第32-41页 |
4.2.1 晚点列车不可以被后续列车越行时的模型建立 | 第32-36页 |
4.2.2 晚点列车可以被后续列车越行时的模型建立 | 第36-41页 |
4.3 合理缓冲时间计算 | 第41-42页 |
4.3.1 晚点列车不可以被越行的合理缓冲时间计算 | 第41页 |
4.3.2 晚点列车可以被越行的合理缓冲时间计算 | 第41-42页 |
4.4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 第42-45页 |
4.4.1 平均缓冲时间计算 | 第43-44页 |
4.4.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 | 第44页 |
4.4.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算例分析 | 第46-56页 |
5.1 高速铁路基本概述 | 第46页 |
5.2 高速铁路参数分析 | 第46-47页 |
5.2.1 列车技术参数分析 | 第46-47页 |
5.2.2 线路技术参数分析 | 第47页 |
5.2.3 中间站等级分析 | 第47页 |
5.2.4 组合模式分析 | 第47页 |
5.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 第47-53页 |
5.3.1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设置 | 第49-50页 |
5.3.2 缓冲时间的设置 | 第50-51页 |
5.3.3 区段通过能力计算 | 第51-53页 |
5.3.4 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计算 | 第53页 |
5.4 晚点参数与区段通过能力利用率的关系研究 | 第53-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