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西高速(雅安至荥经段)典型边坡绿化效果的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 工程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边坡植被绿化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植被绿化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植被绿化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植被护坡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植被的固土作用 | 第18-19页 |
2.1.1 植被深根的锚固作用 | 第18页 |
2.1.2 植被浅根的加筋作用 | 第18页 |
2.1.3 影响植被根系固土作用的因素 | 第18-19页 |
2.2 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 | 第19-21页 |
2.2.1 植被对径流侵蚀的影响 | 第20页 |
2.2.2 植被对坡面抗蚀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 生态学方面的理论 | 第21-22页 |
2.3.1 生态演替理论 | 第21页 |
2.3.2 生物多样性原理 | 第21页 |
2.3.3 限制因子原理 | 第21-22页 |
2.3.4 缀块—廊道—基底理论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雅西高速(雅安至荥经段)边坡概况 | 第23-37页 |
3.1 项目概况 | 第23-25页 |
3.1.1 项目地理位置概况 | 第23页 |
3.1.2 项目沿线地质状况 | 第23-24页 |
3.1.3 项目区域气候条件 | 第24页 |
3.1.4 项目区沿线开挖坡面土壤性质 | 第24页 |
3.1.5 项目沿线开挖坡面坡形 | 第24页 |
3.1.6 项目沿线植被 | 第24-25页 |
3.2 项目沿线边坡采取的防护措施 | 第25-26页 |
3.2.1 项目沿线边坡采取的工程防护措施 | 第25页 |
3.2.2 项目沿线边坡采取的绿化植被防护措施 | 第25-26页 |
3.3 植被种类的选用 | 第26-28页 |
3.3.1 边坡植被选择原则 | 第27-28页 |
3.3.2 边坡植被的选择 | 第28页 |
3.4 选用植被种类及其特性 | 第28-36页 |
3.4.1 乔木类 | 第28-30页 |
3.4.2 灌木类 | 第30-32页 |
3.4.3 草本类 | 第32-34页 |
3.4.4 藤蔓类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边坡植被恢复效果及原因分析 | 第37-51页 |
4.1 边坡分类 | 第37页 |
4.2 边坡植被恢复效果 | 第37-48页 |
4.2.1 工程防护效果 | 第37-39页 |
4.2.2 生态防护效果 | 第39-47页 |
4.2.3 社会经济效益 | 第47-48页 |
4.3 边坡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4.3.1 边坡坡面岩土性状 | 第48-49页 |
4.3.2 植被的选种与栽植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边坡绿化效果综合评价 | 第51-71页 |
5.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51页 |
5.2 评价体系建立的构思 | 第51-52页 |
5.3 植被绿化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2-53页 |
5.4 植被绿化效果评价指标 | 第53-56页 |
5.4.1 工程防护效果评价(B_1) | 第54页 |
5.4.2 生态防护效果评价(B_2) | 第54-55页 |
5.4.3 社会经济效果评价(B_3) | 第55-56页 |
5.5 植被绿化效果评价 | 第56-69页 |
5.5.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56-58页 |
5.5.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第58-62页 |
5.5.3 各评价指标权重值的分析 | 第62-63页 |
5.5.4 植被绿化恢复的评价结果 | 第63-69页 |
5.6 整改措施建议 | 第69-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