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西安、上海、重庆为例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 绪论 | 第11-23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 城市主题文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 政府行为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3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 研究目的与创新 | 第21-2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 研究创新 | 第21-23页 |
二 相关理论支撑 | 第23-27页 |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页 |
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启示 | 第23页 |
(二) 现代政府理论 | 第23-25页 |
1 政府的界定 | 第23页 |
2 政府职能 | 第23-24页 |
3 政府责任 | 第24-25页 |
(三)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启示 | 第25-26页 |
(四) 文化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1 文化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6页 |
2 文化经济学理论对政府行为的启示 | 第26-27页 |
三 政府与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内在关联 | 第27-37页 |
(一) 政府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的行为取向 | 第27-29页 |
1 以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为导向 | 第27-28页 |
2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 | 第28页 |
3 以保护城市历史为基础 | 第28页 |
4 以发展城市主题经济为核心 | 第28-29页 |
5 以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为根本 | 第29页 |
(二) 政府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的角色定位 | 第29-33页 |
1 政府是主题文化发展的战略制定者 | 第29-30页 |
2 政府是主题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者 | 第30页 |
3 政府是主题文化建设的公共服务提供者 | 第30-31页 |
4 政府是主题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主体 | 第31-32页 |
5 政府是主题文化传播的营销者 | 第32-33页 |
(三) 政府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的行为类型与手段 | 第33-34页 |
1 政府在主题文化塑造中的行为类型 | 第33页 |
2 政府在主题文化塑造中的行为手段 | 第33-34页 |
(四) 政府在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的运行机制 | 第34-37页 |
四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一) 政府文化责任意识淡薄 | 第37-38页 |
(二) 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 | 第38-39页 |
(三) 政府能力发挥欠佳 | 第39页 |
(四) 政府行为相关制度缺失 | 第39-40页 |
(五) 政府行为评估混乱 | 第40-41页 |
五 城市主题文化塑造中政府行为的优化途径 | 第41-55页 |
(一) 明确政府行为发展方向,落实政府文化责任 | 第41-44页 |
1 强化主题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41-42页 |
2 提高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 第42-43页 |
3 提高政府的文化执行力 | 第43-44页 |
4 培养市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 第44页 |
(二) 转变政府行为内核,强化政府文化服务职能 | 第44-47页 |
1 加强政府文化指导职能 | 第44-45页 |
2 加强政府文化创新职能 | 第45-46页 |
3 加强政府文化协调职能 | 第46页 |
4 加强政府文化监督职能 | 第46-47页 |
5 提高政府文化控制职能 | 第47页 |
(三) 夯实政府行为基础,提高政府能力 | 第47-50页 |
1 优化配置政府权力资源 | 第47-48页 |
2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 第48页 |
3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 第48-49页 |
4 树立科学的行政文化观 | 第49页 |
5 构建政府信息化系统 | 第49-50页 |
(四) 创新政府行为制度,确保政府行为顺利开展 | 第50-52页 |
1 建立民主科学决策制度 | 第50-51页 |
2 改革创新政府机构 | 第51页 |
3 改革创新文化体制 | 第51-52页 |
4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第52页 |
(五) 构建政府行为评判标准,提高政府行为绩效 | 第52-55页 |
1 合法性标准 | 第52页 |
2 合理性标准 | 第52-53页 |
3 效益性标准 | 第53页 |
4 发展性标准 | 第53-55页 |
六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