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意义和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网络舆论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网络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网络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页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影响 | 第21-29页 |
2.1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特点 | 第21-24页 |
2.11 事件的突发性和快速传播性 | 第21页 |
2.12 信息的海量性与谣言的爆发性 | 第21-23页 |
2.13 受众的广泛性和非理性 | 第23页 |
2.14 “群体极化”效应 | 第23-24页 |
2.2 突发性事件网络舆论的影响 | 第24-29页 |
2.21 负面社会效应被放大 | 第25页 |
2.22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影响 | 第25-26页 |
2.23 新兴网络平台的强大社会影响力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北京暴雨”事件中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的应对表现和经验总结 | 第29-40页 |
3.1 《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及网络舆情分析 | 第29-32页 |
3.2 “@人民日报”的应对表现 | 第32-35页 |
3.21 微博时间应对表现 | 第32页 |
3.22 微博内容应对表现 | 第32-34页 |
3.23 微博交互情况 | 第34-35页 |
3.3 “@人民日报”应对表现的经验总结 | 第35-37页 |
3.31 第一时间客观报道有利于把握舆论导向 | 第35-36页 |
3.32 权威理性的评论有利于提高媒体公信力 | 第36页 |
3.33 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有利于网络舆论的引导 | 第36-37页 |
3.4 “@人民日报”应对表现的不足之处 | 第37-40页 |
3.41 主流媒体官方微博与母媒体的互动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3.42 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社交力量有待提高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以“北京暴雨”事件为例研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的应对策略 | 第40-62页 |
4.1 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应对的理论依据 | 第40-42页 |
4.1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40-41页 |
4.12 虚拟现实理论 | 第41页 |
4.13 议程设置理论 | 第41-42页 |
4.2 国外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策略的启示 | 第42-43页 |
4.3 重视对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的管理和完善 | 第43-46页 |
4.31 主流媒体官方微博整合了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优势 | 第43-45页 |
4.32 主流媒体官方微博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 | 第45-46页 |
4.4 根据舆情传播周期,制定应对策略 | 第46-62页 |
4.41. 舆情孕育期,注重舆情监察和舆情分析 | 第46-50页 |
4.42. 舆情爆发期,做好信息沟通者的角色 | 第50-53页 |
4.43. 舆情高涨期,合理设置议程缓和社会矛盾 | 第53-57页 |
4.44. 舆情衰减期,发挥舆论缓释功能 | 第57-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