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优控制的货运列车节能优化操纵算法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经典算法 | 第12-14页 |
1.2.2 智能算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列车节能优化操纵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17-26页 |
2.1 列车受力分析 | 第17-19页 |
2.1.1 列车牵引力 | 第17-18页 |
2.1.2 列车制动力 | 第18-19页 |
2.1.3 列车运行阻力 | 第19页 |
2.2 列车节能优化操纵模型 | 第19-21页 |
2.2.1 电分相对列车操纵的影响 | 第20页 |
2.2.2 节能最优操纵模型 | 第20-21页 |
2.3 最优工况分析 | 第21-24页 |
2.4 操纵工况转换规则 | 第24-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货运列车牵引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44页 |
3.1 列车运行方式 | 第26-29页 |
3.1.1 列车最短运行时间运行方式 | 第26-27页 |
3.1.2 列车节能运行方式 | 第27-29页 |
3.2 速度波动性与列车牵引能耗的关系 | 第29-31页 |
3.3 区间运行时间与列车牵引能耗的关系 | 第31-43页 |
3.3.1 恒速区运行时间与牵引能耗 | 第31-32页 |
3.3.2 大上坡道区间运行时间与牵引能耗 | 第32-34页 |
3.3.3 大下坡道区间运行时间与牵引能耗 | 第34-36页 |
3.3.4 起停附加区运行时间与牵引能耗 | 第36-37页 |
3.3.5 列车全局运行时间与牵引能耗关系 | 第37-39页 |
3.3.6 仿真案例 | 第39-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局部最优连接算法设计 | 第44-65页 |
4.1 恒速区之间存在大上坡道区间 | 第44-49页 |
4.1.1 节能最优连接的必要条件 | 第45-47页 |
4.1.2 最优连接存在性 | 第47页 |
4.1.3 最优连接唯一性 | 第47-49页 |
4.2 恒速区之间存在大下坡道区间 | 第49-54页 |
4.2.1 节能最优连接的必要条件 | 第49-52页 |
4.2.2 最优连接存在性 | 第52页 |
4.2.3 最优连接唯一性 | 第52-54页 |
4.3 恒速区被电分相打断 | 第54-58页 |
4.3.1 最优连接的必要条件 | 第55-57页 |
4.3.2 最优连接的存在性 | 第57页 |
4.3.3 最优连接的唯一性 | 第57-58页 |
4.4 局部恒速区最优连接算法 | 第58-59页 |
4.5 仿真案例 | 第59-64页 |
4.5.1 恒速区之间存在大上坡道区间 | 第59-61页 |
4.5.2 恒速区之间存在大下坡道区间 | 第61-63页 |
4.5.3 恒速区被电分相打断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节能优化操纵算法设计与验证 | 第65-73页 |
5.1 全局列车节能优化求解算法 | 第65-66页 |
5.2 仿真参数 | 第66-67页 |
5.2.1 列车数据 | 第66页 |
5.2.2 线路数据 | 第66-67页 |
5.3 仿真案例 | 第67-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