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2页 |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2-13页 |
2 《溪山琴况》二十四个审美范畴产生的原因 | 第13-18页 |
2.1 徐上瀛其人和虞山琴派 | 第13-14页 |
2.2 《溪山琴况》写作的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2.3 《二十四诗品》对其的影响 | 第15-18页 |
3. 《溪山琴况》的内部结构 | 第18-30页 |
3.1 “和、静、清、远”:关于琴乐意境的审美范畴 | 第18-21页 |
3.2 “古、淡、恬、逸、雅”:关于琴乐风格的审美范畴 | 第21-22页 |
3.3 “丽、亮、采、洁、润”:关于琴乐音色的审美范畴 | 第22-24页 |
3.4 “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关于弹琴技法的审美范畴 | 第24-27页 |
3.5 范畴之间交错而又循环往复的结构系统 | 第27-30页 |
3.5.1 总领全篇的“和”况 | 第27-28页 |
3.5.2 互含互通的四组范畴 | 第28-30页 |
4.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儒、道、释思想 | 第30-41页 |
4.1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 第30-34页 |
4.1.1 和合人心:音乐的作用和与社会的关系 | 第30-32页 |
4.1.2 中和之音:有节制的艺术表现 | 第32-33页 |
4.1.3 正始之风:雅乐内涵的丰富 | 第33-34页 |
4.2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 第34-38页 |
4.2.1 虚静养气:对琴者心性的要求 | 第34-36页 |
4.2.2 淡而有味:大音希声的境界 | 第36-38页 |
4.3 《溪山琴况》审美范畴中体现的佛家思想 | 第38-41页 |
4.3.1 净心洁指:取得妙音的途径 | 第38-39页 |
4.3.2 圆融无碍:演奏的最高层次 | 第39-41页 |
5. 琴乐审美范畴与书画审美范畴的共通性——以《溪山琴况》“远”“逸”‘润”三个范畴为例 | 第41-49页 |
5.1 意境之无穷:“远” | 第42-44页 |
5.2 表现技法和审美心胸的相通:“逸” | 第44-47页 |
5.3 感官上的共通: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5页 |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