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6-23页 |
| ·前人研究综述 | 第6-19页 |
| ·定义及研究概况 | 第6-9页 |
| ·游顺钊的相关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 ·Kendon关于巴布亚新几内亚聋人家庭手势的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 ·指示(Pointing) | 第13-14页 |
| ·口动 | 第14页 |
| ·词汇 | 第14-15页 |
| ·句法 | 第15-17页 |
| ·语言输入对家庭手势的影响 | 第17页 |
| ·如何表达不在场(nonpresent)的概念 | 第17-19页 |
| ·调查小结 | 第19-21页 |
| ·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 ·调查对象及调查结果 | 第20-21页 |
| ·论文概况 | 第21-23页 |
| 第2章 成年聋人儿时家庭手势 | 第23-40页 |
| ·成年聋人儿时家庭手势的限定条件 | 第23页 |
| ·命名方式 | 第23-34页 |
| ·模拟 | 第24-26页 |
| ·描述 | 第26-27页 |
| ·演示 | 第27-29页 |
| ·与当地自然手语相同的词汇 | 第29-30页 |
| ·四位被调查人对相同概念的不同手势表达 | 第30-31页 |
| ·各类命名方式存在交叉现象 | 第31-32页 |
| ·数字的表达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语音分析 | 第34-38页 |
| ·位置 | 第34-35页 |
| ·手形 | 第35-36页 |
| ·运动 | 第36-37页 |
| ·表情体态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3章 离群聋人家庭手势词汇 | 第40-82页 |
| ·语音分析 | 第42-58页 |
| ·位置 | 第42-44页 |
| ·手形 | 第44-48页 |
| ·运动 | 第48-56页 |
| ·表情体态 | 第56-58页 |
| ·构词理据 | 第58-65页 |
| ·指示 | 第58-60页 |
| ·借代 | 第60-63页 |
| ·比喻 | 第63-64页 |
| ·涉及不在场的表达 | 第64-65页 |
| ·命名方式 | 第65-80页 |
| ·模拟 | 第65-71页 |
| ·描述 | 第71-74页 |
| ·演示 | 第74-75页 |
| ·事物分类标准 | 第75-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第4章 专题讨论:离群聋人家庭手势概念组合 | 第82-97页 |
| ·句法分析 | 第82-89页 |
| ·基本语序:施事、受事与动作 | 第82-86页 |
| ·语义复合及转化 | 第86-87页 |
| ·重复与冗余 | 第87-89页 |
| ·类标记 | 第89-95页 |
| ·类标记手形 | 第89-92页 |
| ·类标记结构的萌芽 | 第92-95页 |
| ·符号的形成 | 第95-96页 |
| ·小结 | 第96-97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97-99页 |
| 注释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 附录一:调查词表 | 第102-107页 |
| 附录二:概念组合调查表 | 第107-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