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MO/MAl2O4(M=Cu,Zn)复合空心球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光催化作用机理第10-11页
    1.3 光催化剂的应用第11-15页
        1.3.1 环境领域的应用第11-13页
        1.3.2 能源领域应用第13-15页
    1.4 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5-20页
        1.4.1 光催化剂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4.2 新型半导体材料第15-16页
        1.4.3 光催化剂的改性第16-20页
    1.5 尖晶石型光催化材料的概述第20-22页
        1.5.1 尖晶石型光催化材料的晶体结构第20-21页
        1.5.2 尖晶石型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1.5.3 尖晶石型光催化材料的应用第22页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4-27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4-25页
        2.1.1 实验试剂第24页
        2.1.2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2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25-26页
        2.2.1 XRD分析第25页
        2.2.2 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5页
        2.2.3 BET分析第25页
        2.2.4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25-26页
        2.2.5 红外光谱分析第26页
        2.2.6 差热-热重分析第26页
        2.2.7 光致发光分析第26页
    2.3 光催化性能的测定第26-27页
        2.3.1 光催化活性的测定第26页
        2.3.2 光催化产氢率的测定第26-27页
第3章 Zn-CuO/CuAl_2O_4复合空心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27-43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7-2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8-36页
        3.3.1 XRD分析第28-30页
        3.3.2 形貌分析第30-32页
        3.3.3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第32-33页
        3.3.4 TG/DTA分析第33-34页
        3.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第34-35页
        3.3.6 光致发光分析第35-36页
        3.3.7 红外光谱分析第36页
    3.4 光催化活性的评价第36-41页
        3.4.1 焙烧温度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6-37页
        3.4.2 Zn掺杂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7-38页
        3.4.3 pH值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3.4.4 光催化剂用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9页
        3.4.5 吸附性能测试第39-40页
        3.4.6 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紫外-可见光谱第40页
        3.4.7 光催化产氢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ZnO/CuO/ZnAl_2O_4复合空心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3-57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43-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3页
        4.3.1 XRD分析第44-46页
        4.3.2 形貌分析第46-48页
        4.3.3 TG/DTA分析第48-49页
        4.3.4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第49-51页
        4.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51-52页
        4.3.6 红外光谱分析第52-53页
    4.4 光催化活性的测定第53-56页
        4.4.1 pH值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3页
        4.4.2 焙烧温度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4.4.3 Zn/Cu摩尔比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4-55页
        4.4.4 PEG添加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8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一、期刊论文第68页
    二、参与科研项目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中毒死蜱和黄曲霉毒素M1的色谱学检测新方法研究
下一篇:新型C2-吡啶β-胺基醇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二乙基锌和醛加成中的不对称诱导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