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兼顾区域发展因素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生态保护红线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2 协调发展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第20-28页
    2.1 基础理论第20-22页
        2.1.1 生态学理论第20页
        2.1.2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第20-21页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页
        2.1.4 人地协调理论第21-22页
    2.2 技术及方法第22-28页
        2.2.1 3S技术第22-23页
        2.2.2 模型分析法第23页
        2.2.3 叠加分析法第23-24页
        2.2.4 层次分析法第24-28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第28-38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8-31页
        3.1.1 高平市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第28-30页
        3.1.2 高平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30-31页
    3.2 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第31-34页
        3.2.1 土地利用现状第31-33页
        3.2.2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4-38页
        3.3.1 数据来源第34-35页
        3.3.2 数据处理第35-38页
第四章 基于生态指标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第38-52页
    4.1 生态指标体系构建第38-39页
        4.1.1 构建原则第38页
        4.1.2 指标选取第38-39页
    4.2 生态保护重要性分析第39-49页
        4.2.1 分析单元第39-40页
        4.2.2 分析方法第40页
        4.2.3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第40-43页
        4.2.4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第43-49页
    4.3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第49-52页
        4.3.1 划定原则第49页
        4.3.2 划定方法第49-50页
        4.3.3 划定结果第50-52页
第五章 结合发展因素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第52-70页
    5.1 发展现状分析第52-61页
        5.1.1 分析因子筛选第52页
        5.1.2 发展程度分析第52-59页
        5.1.3 发展协调性分析第59-61页
    5.2 生态红线优化的必要性第61-62页
    5.3 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第62-67页
        5.3.1 已建矿企第62-64页
        5.3.2 交通路网第64-65页
        5.3.3 历史文化村落第65-67页
    5.4 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结果第67-70页
        5.4.1 优化调整结果第67-68页
        5.4.2 红线区管理及发展方向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建议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茶提取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修复六价铬污染的地下水
下一篇:诺氟沙星-Pickering乳液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固相萃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