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绿茶提取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修复六价铬污染的地下水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地下水污染的现状第13-15页
        1.1.1 地下水污染来源的分类第13-14页
        1.1.2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第14-15页
    1.2 地下水的六价铬污染第15页
        1.2.1 地下水中六价铬的来源第15页
        1.2.2 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危害第15页
    1.3 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第15-18页
        1.3.1 现有的地下水修复技术第15-17页
            1.3.1.1 原位处理法第15-16页
            1.3.1.2 物理化学处理法第16页
            1.3.1.3 生物处理法第16页
            1.3.1.4 自然净化法第16页
            1.3.1.5 抽出处理法第16-17页
            1.3.1.6 辅助方法第17页
        1.3.2 现有的地下水六价铬修复技术第17-18页
            1.3.2.1 原位处理法第17页
            1.3.2.2 抽出处理法第17页
            1.3.2.3 吸附法第17-18页
            1.3.2.4 药剂还原—沉淀法第18页
            1.3.2.5 电解法第18页
            1.3.2.6 生物法第18页
    1.4 纳米零价铁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8-28页
        1.4.1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第19-20页
            1.4.1.1 物理法制备纳米零价铁第19页
            1.4.1.2 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零价铁第19-20页
            1.4.1.3 绿色方法合成纳米零价铁第20页
        1.4.2 纳米零价铁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第20-22页
            1.4.2.1 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重金属第20-21页
            1.4.2.2 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第21-22页
            1.4.2.3 纳米零价铁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第22页
            1.4.2.4 纳米零价铁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第22页
        1.4.3 纳米零价铁的改性第22-25页
            1.4.3.1 钝化纳米零价铁第22页
            1.4.3.2 负载纳米零价铁第22-23页
            1.4.3.3 双金属复合纳米零价铁第23页
            1.4.3.4 纳米零价铁的其他改性第23-25页
        1.4.4 生物炭在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第25-28页
            1.4.4.1 生物炭的制备第25-26页
            1.4.4.2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第26-27页
            1.4.4.3 生物炭去除重金属的影响因素第27-28页
    1.5 课题研究第28-31页
        1.5.1 研究目的第28页
        1.5.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5.3 课题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第29-31页
            1.5.3.1 创新点第29页
            1.5.3.2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1-35页
    2.1 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第31-32页
        2.1.1 实验材料第31页
        2.1.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2.1.3 主要仪器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2.1 Cr(Ⅵ)污染地下水的模拟第32-33页
        2.2.2 生物炭的制备第33页
        2.2.3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第33页
        2.2.4 去除实验第33-34页
    2.3 分析方法第34-35页
        2.3.1 材料的表征第34-35页
第三章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表征第35-45页
    3.1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表征方法第35页
    3.2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表征结果第35-43页
        3.2.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分析(FTIR)第35-36页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及分析(SEM)第36-39页
        3.2.3 X射线衍射图及分析(XRD)第39-40页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分析(XPS)第40-43页
    3.3 本章小节第43-45页
第四章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制备条件对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影响第45-53页
    4.1 生物炭煅烧温度的影响第45-48页
        4.1.1 不同煅烧温度的生物炭对材料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影响第45-46页
        4.1.2 动力学分析第46-48页
    4.2 负载比(Fe/BC)的影响第48-51页
        4.2.1 不同负载比(Fe/BC)的影响第48-49页
        4.2.2 动力学分析第49-51页
    4.3 本章小节第51-53页
第五章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实验条件的影响第53-63页
    5.1 地下水初始pH的影响第53-56页
        5.1.1 不同初始pH的影响第53-54页
        5.1.2 动力学分析第54-56页
    5.2 反应环境温度的影响第56-59页
        5.2.1 不同反应环境温度的影响第56-57页
        5.2.2 动力学分析第57-59页
    5.3 地下水中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9-61页
        5.3.1 不同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9-60页
        5.3.2 动力学分析第60-61页
    5.4 本章小节第61-63页
第六章 三种材料分别用于去除污染地下水中的六价铬的对比第63-75页
    6.1 实验方法第63-64页
        6.1.1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第63页
        6.1.2 绿色合成纳米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第63-64页
        6.1.3 生物炭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第64页
    6.2 三种材料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的效果第64-67页
        6.2.1 三种材料去除六价铬效果的对比第64-65页
        6.2.2 三种材料去除六价铬动力学及机理分析第65-67页
    6.3 绿色合成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的机理分析第67-73页
        6.3.1 Langmuir和Freundlich动力学分析第67-69页
        6.3.2 Bangham动力学模型分析第69-70页
        6.3.3 W-M动力学模型分析第70-71页
        6.3.4 热力学分析第71-72页
        6.3.5 去除机理示意图第72-73页
    6.4 本章小节第73-7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9页
    7.1 结论第75-76页
    7.2 展望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9页
致谢第89-9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洋葱碳/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兼顾区域发展因素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