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 | 第13-15页 |
|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 第15-16页 |
|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18页 |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一)创新点 | 第20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理 | 第21-26页 |
| 一、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 第21-23页 |
| (一)专业分工机制 | 第21-22页 |
| (二)价值链机制 | 第22-23页 |
| (三)服务增值机制 | 第23页 |
| 二、制造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 第23-26页 |
| (一)需求规模机制 | 第23-25页 |
| (二)需求导向机制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 第26-39页 |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 第26-27页 |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特点 | 第26页 |
|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分类 | 第26-27页 |
|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 | 第27-33页 |
| 三、制造业发展状况 | 第33-36页 |
| 四、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36-39页 |
| (一)互动行业 | 第37页 |
| (二)分离行业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 一、制造业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 | 第39-40页 |
| 二、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测度 | 第40-41页 |
| 三、美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测度 | 第41-44页 |
| (一)模型数据检验 | 第42-43页 |
| (二)DEA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 第44-49页 |
| (一)平稳性检验 | 第44-45页 |
|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5-46页 |
| (三)协整检验 | 第46页 |
| (四)脉冲响应函数 | 第46-48页 |
| (五)方差分解分析 | 第48-49页 |
| 五、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究 | 第50-60页 |
| 一、影响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50-56页 |
| (一)金融体系 | 第50-54页 |
| (二)政府规模 | 第54-56页 |
| 二、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6-58页 |
| (一)模型与变量选取 | 第56页 |
| (二)数据检验 | 第56-57页 |
| (三)相关性分析与协整检验 | 第57-58页 |
| 三、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启示 | 第60-63页 |
| 一、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 二、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