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国内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国内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调查分析与性能评价 | 第23-35页 |
2.1 旧路面调查 | 第23-24页 |
2.2 RAP回收 | 第24-26页 |
2.2.1 翻松和破碎 | 第24-25页 |
2.2.2 冷铣刨 | 第25-26页 |
2.3 RAP性能 | 第26-32页 |
2.3.1 各档RAP含水率和沥青含量 | 第26-28页 |
2.3.2 RAP中旧沥青性能 | 第28-31页 |
2.3.3 RAP中旧集料性能 | 第31-32页 |
2.4 沥青再生剂的确定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 | 第35-51页 |
3.1 骨架密实型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 第35-44页 |
3.1.1 设计思路 | 第35-37页 |
3.1.2 初始级配设计 | 第37页 |
3.1.3 骨架密实级配优化设计 | 第37-42页 |
3.1.4 骨架密实级配优化设计原则 | 第42-44页 |
3.2 沥青总用量的预估 | 第44-47页 |
3.3 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 第47-50页 |
3.3.1 无再生剂时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 第47-49页 |
3.3.2 添加再生剂时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 第51-77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1-53页 |
4.1.1 新沥青 | 第51-52页 |
4.1.2 新集料 | 第52-53页 |
4.1.3 RAP和沥青再生剂 | 第53页 |
4.2 无再生剂的骨架密实型级配设计 | 第53-65页 |
4.2.1 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 第54-56页 |
4.2.2 最佳细料用量的确定 | 第56-61页 |
4.2.3 级配的优化 | 第61-62页 |
4.2.4 最佳沥青总用量的确定 | 第62-65页 |
4.3 不同RAP掺量对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影响 | 第65-68页 |
4.4 添加再生剂时骨架密实型级配设计 | 第68-74页 |
4.4.1 最佳细料用量的确定 | 第69-71页 |
4.4.2 级配的优化 | 第71-72页 |
4.4.3 最佳沥青总用量的确定 | 第72-74页 |
4.5 研究讨论 | 第74-75页 |
4.6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骨架密实型厂拌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 | 第77-87页 |
5.1 高温稳定性 | 第77-80页 |
5.2 低温抗裂性 | 第80-81页 |
5.3 水稳定性 | 第81-83页 |
5.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第81-82页 |
5.3.2 冻融劈裂试验 | 第82-83页 |
5.4 抗疲劳性能 | 第83-85页 |
5.5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6.2 创新点 | 第88页 |
6.3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9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