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同类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个人信息保护概述 | 第17-24页 |
2.1 个人信息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个人信息的特征 | 第18-19页 |
2.3 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 | 第19-23页 |
2.3.1 个人信息保护内容 | 第20-21页 |
2.3.2 《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概述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分析 | 第24-28页 |
3.1 分析《网络安全法》的概况 | 第24-25页 |
3.2 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内容 | 第25页 |
3.3 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设计视角 | 第25-26页 |
3.4 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局限性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国外个人信息保护分析 | 第28-37页 |
4.1 国外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情况 | 第28-32页 |
4.1.1 美国立法情况 | 第28-31页 |
4.1.2 日本的立法状况 | 第31-32页 |
4.2 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分析 | 第32-35页 |
4.2.1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32-33页 |
4.2.2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33-35页 |
4.3 国外如何取得数据开放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的案例分析 | 第37-39页 |
5.1 以2016年130万考研用户信息被泄露为例 | 第37页 |
5.2 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 | 第37-39页 |
5.2.1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章制度滞后 | 第37-38页 |
5.2.2 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 第39-46页 |
6.1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 | 第39-40页 |
6.1.1 独立信息资料权 | 第39-40页 |
6.1.2 设置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 第40页 |
6.2 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 | 第40-43页 |
6.2.1 国家立法层面: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40-42页 |
6.2.2 增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 第42-43页 |
6.3 数据开放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 | 第43-46页 |
6.3.1 政府制定数据开放和隐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 第43-44页 |
6.3.2 建立个人隐私保护权威机构 | 第44页 |
6.3.3 规范个人信息的开放 | 第44-4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46-47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47页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