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水稻纹枯病及其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1 水稻纹枯病概况 | 第15页 |
1.1.1 病原菌及其形态特性 | 第15页 |
1.2 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生防真菌 | 第16页 |
1.2.2 生防细菌 | 第16-17页 |
1.2.3 生防放线菌 | 第17页 |
1.3 水稻纹枯病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竞争作用 | 第17-18页 |
1.3.2 拮抗作用 | 第18页 |
1.3.3 诱导抗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19-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供试菌种 | 第19页 |
2.1.2 供试水稻品种 | 第19页 |
2.1.3 供试培养基 | 第19-20页 |
2.1.4 试验试剂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土壤的采集及保存 | 第20页 |
2.2.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 第20页 |
2.2.3 水稻纹枯病菌生防菌的筛选 | 第20-21页 |
2.2.4 生防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离体防效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 | 第21-22页 |
2.2.5 生防真菌鉴定 | 第22页 |
2.2.6 生防细菌的鉴定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3.1 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分离 | 第23页 |
2.3.2 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筛选 | 第23-24页 |
2.3.3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水稻纹枯病的离体防效试验 | 第24-25页 |
2.3.4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盆栽试验 | 第25页 |
2.3.5 真菌JLF6-2菌株的分类鉴定 | 第25-26页 |
2.3.6 细菌菌株JLN3-2、SYN6-3和JLN3-8的鉴定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生防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1-5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3.1.1 供试菌种 | 第31页 |
3.1.2 供试培养基 | 第3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1 种子菌液及发酵滤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2 活菌数计数 | 第32页 |
3.2.3 发酵液活菌量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绘制 | 第32页 |
3.2.4 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32页 |
3.2.5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 | 第32-33页 |
3.2.6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3.2.7 优化培养条件与原始条件产生抑菌能力对比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2页 |
3.3.1 发酵液活菌量与吸光度值的相关性关系 | 第34-35页 |
3.3.2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 | 第35-40页 |
3.3.3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0-51页 |
3.3.4 优化培养条件与原始条件产生抑菌能力对比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生防细菌发酵产物理化性质研究及对作物安全性评价 | 第53-6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4.1.1 供试菌种 | 第53页 |
4.1.2 供试作物 | 第53页 |
4.1.3 供试培养基 | 第53-5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4.2.1 生防菌发酵滤液的处理 | 第54页 |
4.2.2 生防菌抗菌物质理化性质测定 | 第54页 |
4.2.3 生防菌安全性及抑菌谱测定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4.3.1 生防菌抗菌物质理化性质测定 | 第55-60页 |
4.3.2 生防菌安全性及抑菌谱测定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生防细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63-71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5.1.1 供试菌种 | 第63页 |
5.1.2 供试水稻品种 | 第63页 |
5.1.3 供试培养基 | 第63-6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4-65页 |
5.2.1 抗菌物质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作用研究 | 第64页 |
5.2.2 菌株发酵液对水稻防御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5.3.1 生防菌抗菌物质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作用研究 | 第65-66页 |
5.3.2 菌株发酵液对水稻防御酶活性和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66-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