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稻瘟病菌种群与水稻抗瘟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1 病原菌特性 | 第16-17页 |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1 生理小种鉴别历程 | 第17页 |
1.2.2 鉴别品种 | 第17页 |
1.2.3 中国生理小种地理分布 | 第17-18页 |
1.3 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 | 第18-19页 |
1.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与水稻抗性基因的互作 | 第19-20页 |
1.4 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 | 第20页 |
1.4.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功能 | 第20-21页 |
1.4.3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2015-2016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 | 第22-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1 供试病原菌 | 第22-27页 |
2.1.2 稻瘟病菌的分离、纯化及产孢培养 | 第27-28页 |
2.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 第28-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2.2.1 2015-2016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 | 第29-30页 |
2.2.2 2015-2016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分布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分析 | 第32-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2-34页 |
3.1.2 稻瘟病菌DNA提取 | 第34-35页 |
3.1.3 引物设计 | 第35-36页 |
3.1.4 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6页 |
3.1.5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36-37页 |
3.1.6 无毒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页 |
3.1.7 蛋白质结构预测 | 第37页 |
3.1.8 无毒基因型Avr-pik新等位基因型致病表型分析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2.1 辽宁省稻瘟病菌9类无毒基因型分析 | 第37-42页 |
3.2.2 无毒基因型Avr-pik新等位基因致病表型分析 | 第42-43页 |
3.2.3 辽宁省无毒基因型分布频率 | 第43-44页 |
3.2.4 无毒基因在辽宁省不同地区流行稻瘟病菌中的分布情况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鉴定 | 第46-6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4.1.1 供试水稻材料 | 第46页 |
4.1.2 供试稻瘟病菌 | 第46-47页 |
4.1.3 稻瘟病菌的产孢培养、接种及病情调查 | 第47页 |
4.1.4 水稻品种基因组提取 | 第47页 |
4.1.5 引物及反应程序 | 第47-48页 |
4.1.6 PCR产物序列比对 | 第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63页 |
4.2.1 185份供试水稻品种的表型鉴定 | 第48-54页 |
4.2.2 9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水稻品种中的检测 | 第54-57页 |
4.2.3 抗稻瘟病基因在水稻品种中的分布 | 第57-58页 |
4.2.4 水稻品种中Pita抗感基因鉴定与分析 | 第58-61页 |
4.2.5 单基因及多基因聚合的材料统计及其抗性分析 | 第61-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辽宁省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 | 第64-7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5.1.1 供试品种 | 第64页 |
5.1.2 供试菌株 | 第64页 |
5.1.3 温室苗期接种鉴定 | 第64页 |
5.1.4 田间发病鉴定 | 第64-6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2页 |
5.2.1 苗期鉴定结果 | 第65-71页 |
5.2.2 田间抗瘟性鉴定结果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3-77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讨论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