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述 | 第15-21页 |
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念 | 第15-16页 |
2.1.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定义 | 第15页 |
2.1.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性质及特点 | 第15-16页 |
2.1.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升技术 | 第16页 |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概述 | 第16-20页 |
2.2.1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16-18页 |
2.2.2 高速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18-20页 |
2.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总结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49页 |
3.1 高速铁路车站固定设施设备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1-24页 |
3.1.1 高速铁路车站站型 | 第21-22页 |
3.1.2 到发线有关设备 | 第22-23页 |
3.1.3 咽喉区有关设备 | 第23-24页 |
3.2 动车段(所)布局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天窗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5-28页 |
3.3.1 综合维修天窗开设时长 | 第25页 |
3.3.2 综合维修天窗开设方式 | 第25-27页 |
3.3.3 天窗开设方式算例分析 | 第27-28页 |
3.4 高速铁路车站及区间间隔时间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8-39页 |
3.4.1 起停车附加时间 | 第28-31页 |
3.4.2 起停车附加时间影响因素算例分析 | 第31-33页 |
3.4.3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 第33-36页 |
3.4.4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影响因素算例分析 | 第36-38页 |
3.4.5 缓冲时间 | 第38-39页 |
3.5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39-48页 |
3.5.1 列车停站及越行 | 第39-41页 |
3.5.2 中高速列车速度差及速度组合 | 第41页 |
3.5.3 中高速列车比例 | 第41-42页 |
3.5.4 中高速列车停站方案 | 第42-44页 |
3.5.5 中高速混行模式通过能力算例分析 | 第44-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研究 | 第49-57页 |
4.1 ISM解释结构模型理论与方法 | 第49-51页 |
4.2 基于ISM的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分析 | 第51-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升措施研究 | 第57-70页 |
5.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升措施 | 第57-59页 |
5.1.1 提高设施设备能力 | 第57页 |
5.1.2 改进行车组织方法 | 第57-58页 |
5.1.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升措施汇总 | 第58-59页 |
5.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升措施效果评估算例 | 第59-69页 |
5.2.1 算例分析背景及假设条件 | 第59-60页 |
5.2.2 算例分析计算公式 | 第60-61页 |
5.2.3 变量及参数取值 | 第61-62页 |
5.2.4 算例分析 | 第62-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70页 |
论文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