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2 基于噪声抑制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概述 | 第14-18页 |
1.2.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2.2 多元信号分析方法研究概述 | 第16页 |
1.2.3 固有时间尺度分解方法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2.4 数学形态学方法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3 基于分形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4 显式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概述 | 第19-20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6.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噪声抑制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第22-56页 |
2.1 基于CEEMD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22-33页 |
2.1.1 CEEMD方法 | 第22-23页 |
2.1.2 基于CEEMD及相关性分析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23-25页 |
2.1.3 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第25-32页 |
2.1.4 小结 | 第32-33页 |
2.2 基于NA-MEMD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33-40页 |
2.2.1 NA-MEMD方法 | 第33-35页 |
2.2.2 基于NA-MEMD及相关性分析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35-36页 |
2.2.3 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第36-40页 |
2.2.4 小结 | 第40页 |
2.3 基于ITD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40-47页 |
2.3.1 ITD方法 | 第40-41页 |
2.3.2 基于ITD和排列熵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41-42页 |
2.3.3 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第42-47页 |
2.3.4 小结 | 第47页 |
2.4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47-54页 |
2.4.1 数学形态学方法 | 第47-48页 |
2.4.2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48-49页 |
2.4.3 在轴承诊断中的应用 | 第49-53页 |
2.4.4 小结 | 第53-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第56-82页 |
3.1 分形与分形维数 | 第56-58页 |
3.1.1 分形的由来与性质 | 第56-57页 |
3.1.2 分形维数 | 第57-58页 |
3.2 基于关联维数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58-66页 |
3.2.1 关联维数方法 | 第58-60页 |
3.2.2 基于形态学和关联维数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60-66页 |
3.2.3 小结 | 第66页 |
3.3 基于盒维数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66-75页 |
3.3.1 盒维数方法 | 第66-68页 |
3.3.2 基于形态学和盒维数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68-74页 |
3.3.3 小结 | 第74-75页 |
3.4 基于广义维数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75-81页 |
3.4.1 广义维数方法 | 第75-76页 |
3.4.2 基于形态学和广义维数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76-80页 |
3.4.3 小结 | 第80-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基于显式动力学的轴承仿真与分析 | 第82-102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82-86页 |
4.1.1 轴承的动力学分析 | 第82-83页 |
4.1.2 接触面的应力分析 | 第83-84页 |
4.1.3 轴承的运动学分析 | 第84-85页 |
4.1.4 显式动力学的基本算法 | 第85-86页 |
4.2 正常状态轴承的仿真与分析 | 第86-90页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6-87页 |
4.2.2 条件设定与求解 | 第87-88页 |
4.2.3 模型验证与动力学分析 | 第88-90页 |
4.2.4 小结 | 第90页 |
4.3 内圈故障轴承的仿真与分析 | 第90-95页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4.3.2 内圈故障轴承动力学分析 | 第91-93页 |
4.3.3 仿真信号提取与故障特征分析 | 第93-95页 |
4.3.4 小结 | 第95页 |
4.4 外圈故障轴承的仿真与分析 | 第95-100页 |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5-96页 |
4.4.2 外圈故障轴承动力学分析 | 第96-99页 |
4.4.3 仿真信号提取与故障特征分析 | 第99-100页 |
4.4.4 小结 | 第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02-103页 |
5.2 后续研究方向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2-113页 |
附件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