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紫娟茶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1 紫娟茶中的主要成分 | 第11-12页 |
1.1.2 紫娟茶的功能性研究 | 第12-13页 |
1.2 儿茶素 | 第13-16页 |
1.2.1 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 | 第13-15页 |
1.2.2 儿茶素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第15页 |
1.2.3 儿茶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 第15页 |
1.2.4 儿茶素对血脂和脂肪组织的调节作用 | 第15-16页 |
1.2.5 儿茶素的其他作用 | 第16页 |
1.3 花色苷 | 第16-18页 |
1.3.1 花色苷的抗氧化作用 | 第17页 |
1.3.2 花色苷对视力的保护作用 | 第17页 |
1.3.3 花色苷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第17-18页 |
1.3.4 花色苷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 第18页 |
1.3.5 花色苷对血脂和脂肪组织的调节作用 | 第18页 |
1.3.6 花色苷的其他作用 | 第18页 |
1.4 常见代谢综合症概况 | 第18-24页 |
1.4.1 高血压 | 第18-21页 |
1.4.2 高血糖和糖尿病 | 第21-22页 |
1.4.3 肥胖症 | 第22-24页 |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紫娟茶提取物中多酚类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26-35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3.1 儿茶素的标准曲线 | 第28页 |
2.3.2 紫娟茶提取物中的儿茶素 | 第28-32页 |
2.3.3 紫娟茶提取物中的花色苷 | 第32-33页 |
2.3.4 紫娟茶中两种花色苷单体AN_3和AN_4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紫娟茶提取物的降血压活性探讨 | 第35-44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3.3.1 马尿酸的标准曲线 | 第38-39页 |
3.3.2 紫娟茶提取物和EGCG对ACE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39-41页 |
3.3.3 紫娟茶提取物和EGCG对ACE的IC_(50)值 | 第41-42页 |
3.3.4 AN_3和AN_4对ACE抑制类型和抑制常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紫娟茶提取物的降血糖活性探讨 | 第44-51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4.3.1 麦芽糖的标准曲线 | 第47页 |
4.3.2 紫娟茶提取物和EGCG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47-48页 |
4.3.3 紫娟茶提取物和EGCG对α-淀粉酶的IC_(50)值 | 第48-49页 |
4.3.4 AN_3和AN_4对α-淀粉酶抑制类型和抑制常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紫娟茶提取物的减肥活性探讨 | 第51-59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5.3.1 紫娟茶提取物和EGCG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53-55页 |
5.3.2 紫娟茶提取物和EGCG对胰脂肪酶的IC_(50)值 | 第55-56页 |
5.3.3 AN_3和AN_4对胰脂肪酶抑制类型和抑制常数的确定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创新点 | 第60页 |
6.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论文发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