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道德绑架”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2.1 “道德绑架”的概念 | 第21-23页 |
2.1.1 “道德绑架”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2 “道德绑架”的本质 | 第22页 |
2.1.3 “道德绑架”的特征 | 第22-23页 |
2.2 “道德绑架”与网络舆论场之关联 | 第23-25页 |
2.2.1 网络舆论场的涵义 | 第23-24页 |
2.2.2 网络舆论场中的“道德绑架” | 第24-25页 |
2.3 “道德绑架”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29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绑架”的相关论述 | 第25页 |
2.3.2 西方学者关于“道德绑架”的相关论述 | 第25-26页 |
2.3.3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道德绑架”的相关论述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的形成及表现 | 第29-35页 |
3.1 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的形成 | 第29-30页 |
3.1.1 发酵期:吸引网民关注,集聚网络评论 | 第29页 |
3.1.2 爆发期:违背网民意愿,引发舆论声讨 | 第29-30页 |
3.1.3 消退期:顺从网民要求,安抚网民情绪 | 第30页 |
3.2 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的表现 | 第30-35页 |
3.2.1 道德标准个体化 | 第31页 |
3.2.2 群体极化 | 第31-32页 |
3.2.3 舆论引导利益化 | 第32-33页 |
3.2.4 媒体逼视 | 第33页 |
3.2.5 蝴蝶效应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的危害 | 第35-45页 |
4.1 对社会环境的危害 | 第35-36页 |
4.1.1 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 第35-36页 |
4.1.2 不利于网络舆论环境的净化 | 第36页 |
4.2 对法律法规的危害 | 第36-38页 |
4.2.1 侵犯人的自由和权利 | 第37页 |
4.2.2 损害法律的公信力 | 第37-38页 |
4.3 对文化教育的危害 | 第38-40页 |
4.3.1 弱化网络德育的效果 | 第38-39页 |
4.3.2 助长网民漠视网络道德的心理 | 第39页 |
4.3.3 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第39-40页 |
4.4 对新闻媒体的危害 | 第40-41页 |
4.4.1 绑架新闻媒体使媒体陷困 | 第40-41页 |
4.4.2 掩盖新闻真相使新闻失真 | 第41页 |
4.5 对网民大众的危害 | 第41-45页 |
4.5.1 不利于网民价值观的形成 | 第41-42页 |
4.5.2 挫伤网民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 第42页 |
4.5.3 增强网民网络犯罪的概率 | 第42-45页 |
第五章 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45-55页 |
5.1 社会制度、网络安全制度不健全 | 第45-47页 |
5.1.1 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 第45-46页 |
5.1.2 网络言行监督体系缺位 | 第46页 |
5.1.3 网络言行规范机制不健全 | 第46-47页 |
5.2 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7-48页 |
5.2.1 网络“道德绑架”不触犯法律 | 第47页 |
5.2.2 网络安全法律宣传力度弱 | 第47-48页 |
5.3 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教育缺失 | 第48-49页 |
5.3.1 网络道德观培育的缺失 | 第48页 |
5.3.2 对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 | 第48-49页 |
5.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薄弱 | 第49页 |
5.4 新闻媒体漠视职业道德 | 第49-51页 |
5.4.1 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 第50页 |
5.4.2 新闻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 | 第50-51页 |
5.5 网民大众道德认知、媒介素养低下 | 第51-55页 |
5.5.1 网民从众心理的作用 | 第51页 |
5.5.2 网民道德认知的偏差 | 第51-52页 |
5.5.3 网民媒介素养的低下 | 第52-55页 |
第六章 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的消解路径 | 第55-67页 |
6.1 推动网络制度建设,治理网络舆论环境 | 第55-57页 |
6.1.1 规范网络舆论评价制度 | 第55-56页 |
6.1.2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 | 第56页 |
6.1.3 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 第56-57页 |
6.2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 | 第57-59页 |
6.2.1 完善网络言行立法 | 第57-58页 |
6.2.2 明确网络言行守法 | 第58-59页 |
6.2.3 严格网络言行执法 | 第59页 |
6.3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构建网络伦理规范 | 第59-61页 |
6.3.1 正确教授传统文化 | 第59-60页 |
6.3.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 第60-61页 |
6.3.3 培育网民公共精神 | 第61页 |
6.4 摆正媒体自身角色,助力信息正向传播 | 第61-63页 |
6.4.1 恪守道德底线客观评论 | 第61-62页 |
6.4.2 推动新旧媒体的正向联动与融合 | 第62-63页 |
6.4.3 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 第63页 |
6.5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建立和谐舆论空间 | 第63-67页 |
6.5.1 增强网民网络自律意识 | 第64页 |
6.5.2 提高网民网络媒介素养 | 第64-65页 |
6.5.3 培养专业化“意见领袖”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