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1 两个舆论场在国内的出现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概念界定和辨析 | 第11-14页 |
1.2.1 新闻宣传 | 第11-13页 |
1.2.2 舆论和舆论场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数据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个案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的形成和特征 | 第17-25页 |
2.1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的形成 | 第17-19页 |
2.1.1 官方舆论场的形成 | 第17-18页 |
2.1.2 民间舆论场的形成 | 第18-19页 |
2.2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的特征 | 第19-25页 |
2.2.1 涉政法类官方舆论场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2 涉政法类民间舆论场的特征 | 第21-25页 |
第三章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现状及目前的管理方式 | 第25-33页 |
3.1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现状 | 第25-28页 |
3.1.1 两个舆论场之间有冲突 | 第25-26页 |
3.1.2 两个舆论场之间存共识 | 第26-28页 |
3.2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目前的管理方式 | 第28-33页 |
3.2.1 涉政法类官方舆论场目前的管理方式 | 第29-30页 |
3.2.2 涉政法类民间舆论场目前的管理方式 | 第30-31页 |
3.2.3 两个舆论场不断加强融合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目前管理方式的不足及成因 | 第33-37页 |
4.1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目前管理方式的不足 | 第33-34页 |
4.1.1 涉政法类官方舆论场目前管理方式的不足 | 第33-34页 |
4.1.2 涉政法类民间舆论场目前管理方式的不足 | 第34页 |
4.2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目前管理方式存在不足的成因 | 第34-37页 |
4.2.1 官方舆论场的“官方”属性 | 第34-35页 |
4.2.2 民间舆论场的过度“自由化” | 第35-36页 |
4.2.3 两个舆论场利益诉求不同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涉政法类两个舆论场管理方式改进探析 | 第37-44页 |
5.1 建立专门协调机构和机制 | 第37-38页 |
5.1.1 建立专门协调机构 | 第37-38页 |
5.1.2 建立专门机制 | 第38页 |
5.2 做好“三同步”基础工作 | 第38-39页 |
5.2.1 依法处置 | 第38页 |
5.2.2 舆情引导 | 第38-39页 |
5.2.3 谣言管控 | 第39页 |
5.3 依法处置、舆情引导和谣言管控同步联动进行 | 第39-41页 |
5.3.1 同步联动进行的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5.3.2 工作流程图及工作程序 | 第40-41页 |
5.4 加强政法部门人员舆情能力培训 | 第41页 |
5.4.1 建立专门舆情工作人员队伍 | 第41页 |
5.4.2 要强化提高其他工作人员舆情意识 | 第41页 |
5.5 发动民间舆论场共同营造良好涉政法舆情生态环境 | 第41-42页 |
5.5.1 动员民众力量 | 第41-42页 |
5.5.2 鼓励意见领袖正面发声 | 第42页 |
5.6 合理开展正面宣传 | 第42-44页 |
5.6.1 宣传内容要亲近民众 | 第42-43页 |
5.6.2 宣传内容要客观 | 第43页 |
5.6.3 宣传方式要创新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