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植物耐盐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页 |
1.1.2 植物的耐盐机制 | 第14-16页 |
1.2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小麦的GS基因家族 | 第17页 |
1.2.2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功能 | 第17-18页 |
1.3 植物载体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植物SCAMPs家族基因的高度保守性 | 第18-20页 |
1.3.2 载体膜蛋白的功能研究 | 第20页 |
1.4 一种植物体内检测蛋白与蛋白相互用的方法—双分子荧光互补法(BiFC) | 第20-22页 |
2. 小麦耐盐基因TaSTG的功能研究 | 第22-53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7页 |
2.2.1 基因芯片分析及盐诱导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22-23页 |
2.2.2 材料的培养 | 第23页 |
2.2.3 RNA提取与检测 | 第23-24页 |
2.2.4 反转录 | 第24-25页 |
2.2.5 RT-PCR扩增 | 第25页 |
2.2.6 PCR产物的回收、末端加A和连接 | 第25-26页 |
2.2.7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26-28页 |
2.2.8 实时定量PCR研究TaSTG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情况 | 第28-29页 |
2.2.9 真核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4页 |
2.2.10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34页 |
2.2.11 转基因植株萌发率检测的耐盐性分析 | 第34页 |
2.2.1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2.2.13 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2.14 离子含量测定(以下操作中所用水都为去离子水) | 第35页 |
2.2.15 MDA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16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36-37页 |
2.2.17 转基因植株的转录本的鉴定 | 第37页 |
2.2.18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分析 | 第37页 |
2.2.19 统计学分析 | 第3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7-50页 |
2.3.1 小麦耐盐基因TaSTG cDNA全长的获得 | 第37-38页 |
2.3.2 小麦TaSTG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38-40页 |
2.3.3 盐胁迫相关基因TaSTG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41页 |
2.3.4 TaSTG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受盐诱导的表达情况 | 第41-42页 |
2.3.5 盐胁迫下TaSTG基因在34和49中的表达 | 第42-43页 |
2.3.6 小麦耐盐基因TaSTG的功能研究 | 第43-50页 |
2.4 讨论 | 第50-53页 |
3. 小麦谷氨酰胺合成酶前体的作用机制 | 第53-62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3.2.1 RNA提取与检测 | 第53页 |
3.2.2 反转录 | 第53页 |
3.2.3 转基因拟南芥中与胁迫有关基因的表达及脯氨酸合成及运输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3-54页 |
3.2.4 脯氨酸的测定 | 第54页 |
3.2.5 拟南芥氨基酸的RNA的提取 | 第54页 |
3.2.6 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3.2.7 外源谷氨酸的喷施 | 第54页 |
3.2.8 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3.2.9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6-59页 |
3.3.1 谷氨酰胺合成酶前体在34和49中的表达情况 | 第56页 |
3.3.2 转基因拟南芥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第56-57页 |
3.3.3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3.3.4 P5CS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情况 | 第57页 |
3.3.5 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3.3.6 经谷氨酸胁迫后P5CS的表达情况 | 第58页 |
3.3.7 转基因拟南芥中脯氨酸合成及运输相关基因和与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8-59页 |
3.4 讨论 | 第59-62页 |
4. 小麦分泌载体膜蛋白基因家族(SCAMP)的功能研究 | 第62-78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6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6-76页 |
4.3.1 小麦TaSCAMP1、TaSCAMP2、TaSCAMP3 cDNA全长的拼接 | 第66-69页 |
4.3.2 小麦TaSCAMP1、TaSCAMP2、TaSCAMP3基因的PCR扩增 | 第69-72页 |
4.3.3 小麦SCAMP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2-73页 |
4.3.4 小麦液泡膜Na~+/H~+逆转运蛋白的克隆 | 第73-74页 |
4.3.5 小麦液泡膜Na~+/H~+逆转运蛋白与SCAMP基因的相互作用 | 第74-75页 |
4.3.6 双分子荧光互补检测Na~+/H~+逆转运蛋白和小麦SCAMP家族相互作用 | 第75-76页 |
4.4 讨论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附录 | 第90-96页 |
缩写表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