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长井段多油层油藏剩余油评价与方案调整研究--以柴达木盆地尕斯E_3~1油藏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第13-14页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4-16页
        1.4.1 主要研究成果第14-15页
        1.4.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第2章 油藏地质及开发状况第16-23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19页
        2.1.1 地理位置第16-17页
        2.1.2 尕斯E_3~1油藏构造特征第17页
        2.1.3 尕斯E_3~1油藏沉积特征第17-18页
        2.1.4 尕斯E_3~1油藏油层特征第18页
        2.1.5 尕斯E_3~1油藏流体性质第18-19页
        2.1.6 尕斯E_3~1油藏温度及压力特征第19页
    2.2 油藏开发状况第19-23页
        2.2.1 开发阶段的划分第19-21页
        2.2.2 油藏开发现状第21-23页
第3章 油藏开发动态特征研究第23-49页
    3.1 井网适应性研究第23-30页
    3.2 产量构成及产量变化规律第30-32页
        3.2.1 油藏产量构成第30-31页
        3.2.2 油藏产量变化特征第31-32页
    3.3 含水变化规律第32-35页
        3.3.1 油藏含水现状第32-33页
        3.3.2 层系含水状况分析第33-35页
    3.4 油藏能量保持状况分析第35-41页
        3.4.1 油藏压力变化特征第35-36页
        3.4.2 注采压力系统研究第36-41页
    3.5 储量动用状况分析第41-47页
        3.5.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第41-43页
        3.5.2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第43-47页
    3.6 油藏工作重点第47-49页
第4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49-66页
    4.1 水淹层解释第49-52页
    4.2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第52-54页
    4.3 剩余油分布模式第54-66页
        4.3.1 小型砂体—井网控制不住第55-57页
        4.3.2 砂体不规则—注采系统不完善第57页
        4.3.3 砂体边部水动力“滞留区”第57-59页
        4.3.4 层间渗透率差异—层间干扰第59-60页
        4.3.5 复合砂体内部渗流屏障第60-62页
        4.3.6 复合砂体内部平面渗流差异第62-63页
        4.3.7 封闭性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第63-66页
第5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第66-74页
    5.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66-69页
    5.2 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第69-74页
第6章 剩余油分析评价第74-96页
    6.1 产量劈分第74-78页
    6.2 剩余油定性分析第78-81页
        6.2.1 小层水淹状况分析第78-80页
        6.2.2 层系油层厚度分析第80-81页
    6.3 剩余油分布的定量评价第81-85页
    6.4 剩余油潜力评价第85-96页
        6.4.1 剩余油类型与分布规律第86-87页
        6.4.2 零散油砂体开发评价第87-96页
第7章 开发方案调整研究第96-105页
    7.1 方案调整原则及思路第96页
        7.1.1 方案调整原则第96页
        7.1.2 方案调整思路第96页
    7.2 方案调整依据及结果第96-103页
        7.2.1 调整依据第96-97页
        7.2.2 调整结果第97-103页
    7.3 方案指标预测第103-105页
第8章 结论与认识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人群中SBMA电生理、基因及其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小麦耐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