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6页 |
1 天然抗氧化剂 | 第12-19页 |
1.1 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 | 第12-14页 |
1.1.1 香辛料 | 第12-13页 |
1.1.2 中草药类 | 第13页 |
1.1.3 其它天然植物 | 第13-14页 |
1.2 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1.2.1 油脂氧化的基本过程 | 第14-15页 |
1.2.2 抗氧化作用机理 | 第15页 |
1.3 天然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 | 第15-18页 |
1.3.1 抗氧化物质提取的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1.3.2 抗氧化物质分离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1.4 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1.4.1 脂质过氧化检测方法 | 第19页 |
1.4.2 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方法 | 第19页 |
2 紫苏叶 | 第19-21页 |
2.1 紫苏资源 | 第19-20页 |
2.2 紫苏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第20-21页 |
2.2.1 紫苏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0页 |
2.2.2 紫苏叶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20-21页 |
2.3 紫苏叶抗氧化能力研究进展 | 第21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立题意义 | 第21-23页 |
3.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3.2 立题意义 | 第22页 |
3.3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紫苏叶抗氧化物质超声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6-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1.1 材料及预处理 | 第26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1.4.1 DPPH·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27页 |
1.4.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7页 |
1.4.3 紫苏叶抗氧化物质超声波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 第27-28页 |
1.4.4 紫苏叶抗氧化物质超声波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试验 | 第28页 |
1.4.5 提取次数对紫苏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28页 |
1.4.6 超声波提取法与传统乙醇浸提法比较 | 第28-29页 |
1.4.7 项目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9页 |
1.4.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2.1 DPPH·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29-30页 |
2.2 提取溶剂的确定 | 第30页 |
2.3 超声波提取工艺各因素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0-34页 |
2.3.1 乙醇浓度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2 料液比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1页 |
2.3.3 超声功率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超声处理时间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5 超声温度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3页 |
2.3.6 超声频率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超声波提取工艺对紫苏叶抗氧化物DPPH·清除率的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2.5 提取次数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DPPH·清除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2.6 超声波提取法与传统乙醇浸提法比较 | 第36-37页 |
2.6.1 抗氧化效果对比 | 第36页 |
2.6.2 紫光可见吸收光谱扫描对比 | 第36-37页 |
3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紫苏叶抗氧化物质膜分离工艺的研究 | 第39-54页 |
1 材料与试验 | 第39-4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1.4.1 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制备工艺流程 | 第40页 |
1.4.2 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膜分离工艺的优化 | 第40-43页 |
1.4.2.1 超滤膜孔径的选择 | 第40-41页 |
1.4.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滤过程的工艺参数 | 第41页 |
1.4.2.3 超滤前后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 第41页 |
1.4.2.4 透析液稳定性的测定 | 第41-42页 |
1.4.2.5 项目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42页 |
1.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2.1 超滤膜孔径的选择 | 第43-44页 |
2.1.1 不同孔径超滤膜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43页 |
2.1.2 不同孔径超滤膜对紫苏叶抗氧化物质迁移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2.2 超滤工艺的优化 | 第44-49页 |
2.2.1 回归方程及方差分析 | 第44-46页 |
2.2.2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6-48页 |
2.2.3 超滤工艺的优化与回归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48-49页 |
2.3 超滤前后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 第49-50页 |
2.4 透析液稳定性的测定 | 第50-52页 |
2.4.1 温度对透析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页 |
2.4.2 光照对透析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3 pH值对透析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 第54-70页 |
1 材料和试验 | 第54-5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4-55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55-58页 |
1.4.1 抗氧化试验 | 第55页 |
1.4.2 助溶剂的选择 | 第55页 |
1.4.3 不同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添加量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 第55-56页 |
1.4.4 不同增效剂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 第56页 |
1.4.5 项目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56-58页 |
1.4.5.1 过氧化值POV | 第56-57页 |
1.4.5.2 抗氧化系数PF | 第57页 |
1.4.5.3 食用油脂货架寿命的预测 | 第57-58页 |
1.4.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2.1 助溶剂的确定 | 第58-59页 |
2.2 不同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添加量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效果 | 第59-63页 |
2.2.1 不同添加量的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对大豆油的抗氧化作用 | 第59-61页 |
2.2.2 不同添加量的紫苏叶抗氧化提取物对花生油的抗氧化作用 | 第61-63页 |
2.3 不同增效剂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 第63-66页 |
2.3.1 不同增效剂对大豆油的抗氧化作用 | 第63-64页 |
2.3.2 不同增效剂对花生油的抗氧化作用 | 第64-65页 |
2.3.3 复合抗氧化剂对大豆油和花生油抗氧化作用的比较 | 第65-66页 |
2.4 食用油脂货架寿命的预测 | 第66-68页 |
3 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缩略词表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