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论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5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2.1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概念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国际比较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4 关于对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 | 第20页 |
1.2.5 关于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1.4.2 各章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5 主要创新与有待深化的内容 | 第25-27页 |
1.5.1 主要创新 | 第25页 |
1.5.2 有待深化的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社会信用体系的一般分析 | 第27-45页 |
2.1 社会信用体系的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2.1.1 信用 | 第27页 |
2.1.2 社会信用体系 | 第27-28页 |
2.2 社会信用体系的起源与发展 | 第28-30页 |
2.2.1 易货与信用的萌芽 | 第28-29页 |
2.2.2 从借贷信用到契约信用 | 第29页 |
2.2.3 从契约信用到社会信用体系 | 第29-30页 |
2.3 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2.3.1 个人信用体系 | 第31页 |
2.3.2 企业信用体系 | 第31-32页 |
2.3.3 政府信用体系 | 第32页 |
2.4 社会信用体系模式及其选择的制度基础 | 第32-37页 |
2.4.1 社会信用体系代表性模式 | 第32-34页 |
2.4.2 社会信用模式选择的制度基础 | 第34-37页 |
2.5 社会信用体系模式与制度匹配的实证分析 | 第37-45页 |
2.5.1 指标设计 | 第37页 |
2.5.2 数据收集与特征描述 | 第37-38页 |
2.5.3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2.5.4 数据处理 | 第39-43页 |
2.5.5 研究结论 | 第43-45页 |
第3章 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综述 | 第45-59页 |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 第45-46页 |
3.2 马克思的信用体系理论 | 第46-50页 |
3.3 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信用体系理论 | 第50-52页 |
3.3.1 信用媒介论 | 第50-51页 |
3.3.2 信用创造论 | 第51页 |
3.3.3 信用调节论 | 第51-52页 |
3.4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信用体系理论 | 第52-59页 |
3.4.1 制度经济学 | 第52-53页 |
3.4.2 信息经济学 | 第53-55页 |
3.4.3 博弈论与信用 | 第55-59页 |
第4章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历史考察 | 第59-69页 |
4.1 自然经济时期:社会信用体系的萌芽 | 第59-60页 |
4.2 货币经济时期: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 第60-63页 |
4.2.1 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背景 | 第61页 |
4.2.2 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特征 | 第61-63页 |
4.3 信用经济时期: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 | 第63-69页 |
4.3.1 社会信用体系形成的背景 | 第63-64页 |
4.3.2 社会信用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 第64-69页 |
第5章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内容与特点分析 | 第69-79页 |
5.1 征信系统 | 第69-71页 |
5.1.1 企业征信系统 | 第69-70页 |
5.1.2 消费者个人征信系统 | 第70-71页 |
5.2 信用服务系统 | 第71-72页 |
5.3 信用监管系统 | 第72-73页 |
5.4 信用保障与支持系统 | 第73-75页 |
5.4.1 相关法律体系 | 第73-74页 |
5.4.2 不良信用惩罚机制 | 第74-75页 |
5.4.3 信用教育与科研 | 第75页 |
5.5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特点 | 第75-79页 |
5.5.1 信息公开的法制保障机制 | 第75-76页 |
5.5.2 对信用产品和评级结果的自觉而广泛的运用 | 第76页 |
5.5.3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 | 第76页 |
5.5.4 征信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 第76-77页 |
5.5.5 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促进了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 | 第77-79页 |
第6章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模式与德、日比较分析 | 第79-91页 |
6.1 美国:私营信用体系模式 | 第79-80页 |
6.1.1 美国私营信用体系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79-80页 |
6.1.2 美国私营信用体系模式的优点 | 第80页 |
6.1.3 美国私营信用体系模式的缺点 | 第80页 |
6.2 德国:公共信用体系模式 | 第80-83页 |
6.2.1 德国公共信用体系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81-82页 |
6.2.2 德国公共信用体系模式的主要优点 | 第82-83页 |
6.2.3 德国公共信用体系模式的主要缺点 | 第83页 |
6.3 日本:混合信用体系模式 | 第83-86页 |
6.3.1 日本个人征信体系呈“三足鼎立” | 第83-85页 |
6.3.2 日本信用信息的保护 | 第85-86页 |
6.4 美德日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比较 | 第86-91页 |
6.4.1 美、德、日三国信用体系的共同点 | 第86页 |
6.4.2 美、德、日三国信用体系的差别 | 第86-91页 |
第7章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第91-111页 |
7.1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99页 |
7.1.1 中国传统信用的产生 | 第91-94页 |
7.1.2 鸦片战争前旧中国的信用制度 | 第94-95页 |
7.1.3 鸦片战争后旧中国的信用制度 | 第95-97页 |
7.1.4 新中国建立后的信用制度 | 第97-98页 |
7.1.5 当前中国的信用失范问题 | 第98-99页 |
7.2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条件与制度环境 | 第99-105页 |
7.2.1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 | 第100-101页 |
7.2.2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制环境 | 第101-103页 |
7.2.3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经济环境 | 第103-104页 |
7.2.4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金融环境 | 第104-105页 |
7.3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发展对策 | 第105-111页 |
7.3.1 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 | 第105-106页 |
7.3.2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 第106-111页 |
本文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