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论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论文

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2页
    一、选题意义第12-14页
    二、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第14-20页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第20-22页
第一章 秦国人才引进的时代背景第22-39页
    第一节 “用人唯贤”取代“世官世禄”第22-29页
        一、春秋时期的“世官世禄”制度第22-26页
        二、世官世禄制度的破坏第26-27页
        三、战国时期确立用人唯贤的选官标准第27-29页
    第二节 士阶层发展壮大第29-33页
        一、春秋时期的士第29-31页
        二、战国士的崛起第31-33页
    第三节 “用人唯贤”的理论准备第33-36页
        一、儒家尚贤思想第33-34页
        二、墨家尚贤思想第34-35页
        三、法家尚贤思想第35-36页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第36-39页
        一、“异国仕宦”被列国普遍接受第36-37页
        二、战国时期人才流动渐成规模第37-39页
第二章 秦国国情需要引进人才第39-47页
    第一节 国君与世卿贵族斗争的需要第39-43页
        一、秦国世卿贵族与国君势力相当第39-42页
        二、加强君权需要引进人才第42-43页
    第二节 图强争霸的需要第43-47页
        一、富国强兵需要引进人才第43-45页
        二、战胜列国需要引进人才第45-47页
第三章 秦国的人才引进政策第47-74页
    第一节 衡量人才的标准第47-52页
        一、从《秦誓》看秦国春秋时期的人才标准第47-49页
        二、从《求贤令》看秦国战国时期的人才标准第49-52页
    第二节 引进人才入秦途径第52-59页
        一、荐举入秦第52-54页
        二、应招入秦第54-56页
        三、自荐入秦第56-58页
        四、派遣入秦第58-59页
    第三节 任用方式第59-65页
        一、破格任用第59-60页
        二、因功任用第60-65页
    第四节 人才引进政策的现实反映第65-74页
        一、礼遇引进人才第65-66页
        二、引进人才在秦国遭遇的阻力第66-74页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对引进人才的管理第74-114页
    第一节 对引进人才委以重任第74-81页
        一、引进人才领导秦国内政、外交第74-78页
        二、引进人才统率秦国军队第78-80页
        三、在其他领域重用引进人才第80-81页
    第二节 秦国对引进人才的监督第81-86页
        一、年度考绩制度——上计第82-85页
        二、季度考核第85页
        三、三年大考核第85-86页
        四、巡县第86页
    第三节 秦国对引进人才的奖惩第86-107页
        一、对引进人才的奖赏第86-97页
        二、对引进人才的惩处第97-107页
    第四节 《吕氏春秋》中体现的秦国人才管理第107-114页
        一、得贤才是国家强大的必要保证第108-109页
        二、选拔人才的方法第109-111页
        三、管理人才的方法第111-114页
第五章 秦国人才引进的历史意义第114-128页
    第一节 秦国人才引进提升秦国地位第114-120页
        一、引进人才辅佐秦国东进第114-118页
        二、引进人才辅佐秦国称霸西戎第118-120页
    第二节 秦国人才引进改变春秋战国时代格局第120-128页
        一、人才引进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第121-123页
        二、引进人才促成秦国统一天下第123-128页
第六章 秦国人才引进的历史经验第128-132页
    一、选才标准切合国情第128-129页
    二、引进方式灵活多样第129页
    三、将引进人才纳入国家官吏体系统一管理第129-130页
    四、多代国君连续贯彻执行人才引进政策第130-132页
结语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6页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6-157页
致谢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略联盟演化中组织间学习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食品安全与市民社会--以日本生协组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