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第2章 紧凑城市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第23-37页 |
2.1 紧凑城市的产生 | 第23-24页 |
2.1.1 紧凑城市产生的根源 | 第23页 |
2.1.2 紧凑城市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 紧凑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24-29页 |
2.2.1 紧凑的城市结构 | 第24-25页 |
2.2.2 高密度的城市开发 | 第25-26页 |
2.2.3 集约化的土地利用 | 第26-28页 |
2.2.4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 第28页 |
2.2.5 社会、生态环境的融合 | 第28-29页 |
2.2.6 城市的控制和发展引导 | 第29页 |
2.3 紧凑城市的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2.3.1 新城市主义 | 第29-30页 |
2.3.2 精明增长理论 | 第30-31页 |
2.4 国内外紧凑城市的实践 | 第31-36页 |
2.4.1 东京的实践 | 第31-33页 |
2.4.2 香港的实践 | 第33-35页 |
2.4.3 首尔的实践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框架 | 第37-45页 |
3.1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 | 第37-39页 |
3.1.1 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 | 第37页 |
3.1.2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特点及不足 | 第37-39页 |
3.2 紧凑城市交通系统的内涵 | 第39-41页 |
3.3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框架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研究 | 第45-69页 |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45-47页 |
4.1.1 城市空间增长 | 第45页 |
4.1.2 城市交通系统 | 第45-47页 |
4.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的互馈机制 | 第47-56页 |
4.2.1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47页 |
4.2.2 交通方式与城市空间演化 | 第47-51页 |
4.2.3 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演化 | 第51-56页 |
4.3 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 第56-59页 |
4.3.1 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模式 | 第56-58页 |
4.3.2 交通方式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 第58页 |
4.3.3 几种典型模式的评论 | 第58-59页 |
4.4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 | 第59-67页 |
4.4.1 紧凑城市的空间结构 | 第59-60页 |
4.4.2 紧凑城市的交通模式 | 第60-63页 |
4.4.3 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 | 第63-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第69-97页 |
5.1 传统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第69-70页 |
5.1.1 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第69页 |
5.1.2 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的特点 | 第69-70页 |
5.2 面向紧凑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70-71页 |
5.3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参数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8页 |
5.3.1 交通模型关键参数与重要影响因素 | 第71-72页 |
5.3.2 居民特征与交通模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5页 |
5.3.3 土地利用与交通模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75-77页 |
5.3.4 交通设施与交通模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77-78页 |
5.4 紧凑城市对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影响 | 第78-82页 |
5.4.1 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特征 | 第78-79页 |
5.4.2 关于小区划分 | 第79-80页 |
5.4.3 土地利用混合率 | 第80页 |
5.4.4 交通可达性 | 第80-82页 |
5.5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 第82-95页 |
5.5.1 出行生成预测 | 第82-85页 |
5.5.2 出行分布预测 | 第85-88页 |
5.5.3 方式划分预测 | 第88-91页 |
5.5.4 出行分配预测 | 第91-95页 |
5.6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预测体系框架 | 第95-9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网络布局优化 | 第97-114页 |
6.1 传统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方法 | 第97-98页 |
6.2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网络布局规划的基本理念 | 第98-103页 |
6.2.1 基本思路 | 第98页 |
6.2.2 老城区调整引导发展 | 第98-99页 |
6.2.3 新区引导--TOD 模式 | 第99-103页 |
6.3 面向紧凑城市的城市道路网布 | 第103-109页 |
6.3.1 公交运行与城市道路间距 | 第103-107页 |
6.3.2 城市道路网络布局优化 | 第107-109页 |
6.4 面向紧凑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优化 | 第109-113页 |
6.4.1 公共交通枢纽选址 | 第109-110页 |
6.4.2 公共交通走廊优化技术 | 第110-11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7章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技术 | 第114-129页 |
7.1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系统综合评价内容与过程 | 第114-115页 |
7.1.1 评价内容 | 第114-115页 |
7.1.2 评价过程 | 第115页 |
7.2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5-122页 |
7.2.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115-116页 |
7.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16-117页 |
7.2.3 评价指标的诠释 | 第117-122页 |
7.3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系统综合评价 | 第122-128页 |
7.3.1 指标的标准化 | 第122-124页 |
7.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24-126页 |
7.3.3 综合评价 | 第126-12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8章 以西安为例的实证分析 | 第129-146页 |
8.1 西安城市空间与交通的演变与互动 | 第129-132页 |
8.1.1 西安城市概况 | 第129页 |
8.1.2 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 | 第129-130页 |
8.1.3 城市交通的历史演变 | 第130-131页 |
8.1.4 城市空间与交通的互动作用 | 第131-132页 |
8.2 西安城市空间与交通的发展特征及问题 | 第132-137页 |
8.2.1 城市空间的发展特征 | 第132-133页 |
8.2.2 城市交通的发展特征 | 第133-136页 |
8.2.3 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问题 | 第136-137页 |
8.3 面向紧凑城市的西安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 第137-145页 |
8.3.1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37-139页 |
8.3.2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 | 第139-142页 |
8.3.3 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 第142-145页 |
8.3.4 城市交通网络评价 | 第145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结论 | 第146-149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6-147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47-148页 |
三、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8页 |
一、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6-157页 |
二、发表论文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