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性书写中的民族文化素与身份隐喻--以扎西达娃、阿来等少数民族作家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自传体民族志式的族性书写 | 第10-23页 |
第一节 族群身份的选择向度 | 第10-14页 |
第二节 族性话语的表达特征 | 第14-18页 |
一、象征形式的运用 | 第15-16页 |
二、族群记忆的闪现 | 第16-17页 |
三、民族情绪的渲染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民族文化素的合理利用 | 第18-23页 |
一、民间资源的穿插与改编 | 第18-19页 |
二、深层文化结构的留存 | 第19-20页 |
三、民间表述方式的再现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民族文化素背后的族群身份表述 | 第23-38页 |
第一节 识别符号的营构 | 第24-28页 |
一、身份识别符号:以马匹为视点 | 第25-26页 |
二、审美识别符号:以雪山为视点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追溯 | 第28-32页 |
一、群体记忆:土司制及其衰落过程 | 第29-30页 |
二、个体记忆:说唱艺人的游历过程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文化心理的阐释 | 第32-38页 |
一、轮回观:以数字为视点 | 第33-35页 |
二、乐土观:以香巴拉为视点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少数民族作家身份书写的隐喻功能 | 第38-50页 |
第一节 作为抵抗者的身份政治 | 第39-43页 |
一、消逝情境的重建 | 第40-42页 |
二、记忆抵抗遗忘策略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作为边界人的身份表征 | 第43-47页 |
一、多重身份的相互重叠 | 第43-45页 |
二、话语表达的复合层叠 | 第45-47页 |
第三节 作为反思者的作者身份 | 第47-50页 |
一、本民族文化素的解构 | 第48-49页 |
二、族群身份的再认定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注释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