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图一览表 | 第15-17页 |
表一览表 | 第17-18页 |
缩略语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1 拟南芥表皮毛的发育 | 第19-26页 |
1.1 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的不同阶段 | 第21-22页 |
1.2 调控拟南芥表皮毛发育启动的关键基因 | 第22-26页 |
2 拟南芥表皮细胞分化的调节模型 | 第26-34页 |
2.1 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的两种理论模型 | 第27-30页 |
2.2 拟南芥表皮毛细胞命运决定的模式 | 第30-34页 |
3 植物C2H2型锌指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34-40页 |
3.1 植物C2H2型锌指蛋白的分类 | 第35-36页 |
3.2 植物C2H2型锌指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36-38页 |
3.3 与植物表皮毛形成有关的C2H2型锌指蛋白 | 第38-4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二章 GIS与SIM基因互作调控拟南芥表皮毛分支数性状 | 第4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42页 |
1.2 双突变体的构建 | 第42页 |
1.3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42页 |
1.4 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2-43页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2.1 SIM基因的敲除影响GIS基因的表达 | 第43-44页 |
2.2 通过冷冻扫描电镜图发现GIS抑制拟南芥表皮毛产生分支 | 第44-45页 |
2.3 通过对表皮毛分支数的统计说明GIS间接调控表皮毛的分支 | 第45-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拟南芥C2H2型锌指蛋白GIS靶基因的鉴定 | 第49-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49页 |
1.2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49-50页 |
1.3 RNA的提取及拟南芥表达谱芯片分析 | 第50-51页 |
1.4 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1页 |
1.5 DEX诱导GIS的表达 | 第51页 |
1.6 赤霉素处理实验 | 第51-52页 |
1.7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 | 第52-53页 |
1.8 Western Blot | 第53-5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4-70页 |
2.1 GIS在pOp6/LhGR系统下的表达 | 第54-55页 |
2.2 通过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筛选参与GIS基因调控途径的下游基因 | 第55-56页 |
2.3 对筛选出的GIS下游基因进行q-PCR验证 | 第56-60页 |
2.4 176个基因中转录因子的分析 | 第60-61页 |
2.5 利用Dex和放线菌酮处理实验筛选GIS的候选靶基因 | 第61-65页 |
2.6 At3g04720、At2g05150和At3g57920是GIS的靶基因 | 第65-69页 |
2.7 GIS和下游靶基因受GA诱导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3页 |
第四章 拟南芥C2H2型锌指蛋白GIS2靶基因的鉴定 | 第73-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73页 |
1.2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73-74页 |
1.3 RNA的提取及拟南芥表达谱芯片分析 | 第74页 |
1.4 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4页 |
1.5 DEX诱导GIS2的表达 | 第74页 |
1.6 赤霉素处理实验 | 第74页 |
1.7 染色体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 | 第74-7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5-90页 |
2.1 GIS2在pOp6/LhGR系统下的表达 | 第75-76页 |
2.2 通过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筛选参与GIS2调控途径的下游基因 | 第76-77页 |
2.3 对筛选出的GIS2的下游基因进行q-PCR验证 | 第77-81页 |
2.4 142个基因中转录因子的分析 | 第81-83页 |
2.5 利用Dex和放线菌酮处理实验筛选GIS2的候选靶基因 | 第83-86页 |
2.6 ChIP结果显示GIS2与At5g24150和At4g35770的启动子结合 | 第86-88页 |
2.7 GIS2和下游靶基因受GA诱导 | 第88-90页 |
3 讨论 | 第90-91页 |
第五章 拟南芥中C2H2型锌指蛋白ZFP8下游基因的鉴定 | 第91-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1.1 植物材料和生长的条件 | 第91页 |
1.2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91页 |
1.3 RNA的提取及拟南芥表达谱芯片分析 | 第91页 |
1.4 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91页 |
1.5 DEX诱导ZFP8的表达 | 第91-9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2-102页 |
2.1 ZFP8在pOp6/LhGR系统下的表达 | 第92页 |
2.2 通过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筛选参与ZFP8调控途径的下游基因 | 第92-94页 |
2.3 对筛选出的ZFP8的下游基因进行q-PCR验证 | 第94-98页 |
2.4 138个基因中转录因子的分析 | 第98-101页 |
2.5 ZFP8主要调控的基因参与生物过程的功能分析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GIS、GIS2和ZFP8的下游基因与gisgis2双突变体和gisgis2ZFP8RNAi的差异基因的比较与功能分析 | 第104-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页 |
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104页 |
1.2 gisgis2双突变体和gisgis2ZFP8RNAi line的构建 | 第104页 |
1.3 拟南芥表达谱芯片分析 | 第104页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04-111页 |
2.1 双突变体gisgis2中的差异基因与GIS和GIS2的下游基因的分析比较 | 第104-108页 |
2.2 gisgis2ZFP8RNAi line中的差异基因与GIS、GIS2和ZFP8的下游基因的分析比较 | 第108-111页 |
3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