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菌M-7突变株ISM产生的一种代谢物分离鉴定及性质分析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红曲中的主要活性成份 | 第13页 |
2 红曲色素 | 第13-16页 |
2.1 红曲色素的种类和结构 | 第13-15页 |
2.2 MPs的生成途径 | 第15-16页 |
2.3 MPs的分离纯化 | 第16页 |
3 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 | 第16-17页 |
3.1 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概述 | 第16页 |
3.2 制备液相色谱的应用及其主意事项 | 第16-17页 |
4 有机物质结构解析 | 第17-21页 |
4.1 质谱简介 | 第17-19页 |
4.2 核磁共振 | 第19-21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6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ISM突变株产生的化合物X的分离纯化 | 第22-32页 |
1 材料 | 第22-23页 |
1.1 试验菌株 | 第22页 |
1.2 培养基 | 第22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 方法 | 第23-25页 |
2.1 红曲米的制备 | 第23页 |
2.2 化合物X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1 不同溶剂的提取效率比较 | 第23-24页 |
2.2.2 化合物X粗提物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化合物X的纯化 | 第24页 |
2.3 化合物X纯度的色谱法评价 | 第24-25页 |
2.4 化合物X的物理性质分析 | 第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1 不同有机溶剂提取效率的比较 | 第25-26页 |
3.2 化合物X的纯化 | 第26-27页 |
3.3 HPLC验证制备样品的纯度 | 第27-28页 |
3.4 化合物X的熔点 | 第28-29页 |
3.5 晶体结构的显微观察 | 第29页 |
3.6 化合物X的荧光特性 | 第29-3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4.1 小结 | 第30-31页 |
4.2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化合物X的结构分析 | 第32-46页 |
1 材料 | 第32-33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4页 |
2.1 元素分析法 | 第33页 |
2.2 红外光谱法 | 第33页 |
2.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33-34页 |
2.4 核磁共振波谱法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3.1 化合物X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含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 化合物X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3.3 化合物X的HPLC-ESI/MS分析 | 第36-39页 |
3.4 核磁分析 | 第39-43页 |
3.4.1 化合物X的~(13)C谱 | 第39-41页 |
3.4.2 化合物X的~1H谱 | 第41-42页 |
3.4.3 化合物X的DEPT135谱 | 第42-4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3-46页 |
4.1 小结 | 第43页 |
4.2 讨论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化合物X的抑菌及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 第46-53页 |
1 材料 | 第46-47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6页 |
1.2 供试肿瘤细胞株 | 第46-47页 |
1.3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7页 |
1.4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2 方法 | 第47-49页 |
2.1 样品的配制 | 第47-48页 |
2.2 化合物X的抑菌试验 | 第48页 |
2.3 化合物X的体外抗肿瘤实验 | 第48-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3.1 化合物X的抑菌结果 | 第49-51页 |
3.2 化合物X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结果 | 第51-5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2-53页 |
4.1 小结 | 第52页 |
4.2 讨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化合物X对△pigE合成色素能力的影响 | 第53-60页 |
1 材料 | 第53-54页 |
1.1 菌种 | 第53页 |
1.2 培养基 | 第5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页 |
2.1 △pigE中色素种类的测定 | 第54页 |
2.2 化合物X对△pigE合成色素的影响 | 第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3.1 △pigE的PDB培养基中色素种类的测定 | 第54-55页 |
3.2 化合物X对△pigE合成色素的影响 | 第55-5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9-60页 |
4.1 小结 | 第59页 |
4.2 讨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1.1 化合物X的分离纯化 | 第60页 |
1.2 化合物X的结构分析 | 第60页 |
1.3 化合物X的生物学活性 | 第60页 |
1.4 化合物X对△pigE菌株产色素能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2 展望 | 第61-62页 |
2.1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运用 | 第61页 |
2.2 化合物X抑菌及抗肿瘤机理 | 第61页 |
2.3 化合物X在MPs合成途径中的作用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