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1 探讨上海开展贸易公司如何掌握环境变化趋势 | 第11页 |
1.2.2 探讨上海开展贸易公司发展的策略为何 | 第11页 |
1.2.3 探讨上海开展贸易公司在策略运用过程中组织是如何的演变 | 第11页 |
1.2.4 探讨上海开展贸易公司的商业模式 | 第11页 |
1.2.5 将研究结果做为上海开展贸易公司与后续经营者参考 | 第11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7页 |
1.3.1 SWOT分析 | 第11-12页 |
1.3.2 PEST分析 | 第12-13页 |
1.3.3 波特五力分析 | 第13-15页 |
1.3.4 供应链分析 | 第15-17页 |
1.4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17-18页 |
1.5 研究贡献 | 第18-19页 |
1.5.1 建立最适策略分析模式,进入策略非一成不变,需配合时空环境适时调整 | 第18页 |
1.5.2 需重新建立商业模式,台湾的经验并不全然适用于国内 | 第18页 |
1.5.3 品牌决定胜负,慎选产品发展 | 第18页 |
1.5.4 企业未必不能以小搏大,但成功发展后需尽速调整经营体质 | 第18页 |
1.5.5 才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关键,没有好的人才,市场将难以发展 | 第18-19页 |
2 外部环境分析 | 第19-39页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19-27页 |
2.1.1 法律环境分析 | 第21-22页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2-24页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24页 |
2.1.4 科技技术分析 | 第24-27页 |
2.2 产业链分析 | 第27-31页 |
2.2.1 产应链管理的意义 | 第28-29页 |
2.2.2 供应链管理的程序 | 第29-30页 |
2.2.3 供货商分析 | 第30页 |
2.2.4 物流商分析 | 第30-31页 |
2.3 产业环境分析 | 第31-34页 |
2.3.1 新加入者的威胁 | 第31-32页 |
2.3.2 替代品威胁 | 第32-33页 |
2.3.3 客户的议价能力 | 第33页 |
2.3.4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 第33页 |
2.3.5 现有厂商的竞争 | 第33-34页 |
2.4 市场情况分析 | 第34-36页 |
2.4.1 市场规模 | 第34页 |
2.4.2 竞争对手与竞品分析 | 第34-36页 |
2.5 产业趋势分析 | 第36-39页 |
2.5.1 产业生命周期 | 第36-38页 |
2.5.2 市场趋势变化 | 第38-39页 |
3 开展内部环境分析 | 第39-56页 |
3.1 企业概况介绍 | 第39-42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39页 |
3.1.2 企业使命与识别 | 第39-40页 |
3.1.3 发展史 | 第40-41页 |
3.1.4 组织结构 | 第41-42页 |
3.2 企业资源分析(现有、潜在资源,利用/开发方式,阻碍/瓶颈突破) | 第42-50页 |
3.2.1 品牌力 | 第43-46页 |
3.2.2 服务力 | 第46-48页 |
3.2.3 合作伙伴 | 第48-49页 |
3.2.4 现有障碍瓶颈及突破方式 | 第49-50页 |
3.3 企业能力分析 | 第50-52页 |
3.4 竞争态势分析 | 第52-56页 |
3.4.1 优势(Strength)方面 | 第52-54页 |
3.4.2 劣势(Weakness)方面 | 第54页 |
3.4.3 机会(Opportunity)方面 | 第54页 |
3.4.4 威胁(Threat)方面 | 第54-56页 |
4 企业战略设计 | 第56-72页 |
4.1 战略选择 | 第56-61页 |
4.1.1 波士顿成长矩阵(BCG Growth Matrix) | 第56-58页 |
4.1.2 Ansoff安索夫矩阵选定战略方案 | 第58-59页 |
4.1.3 差别化策略 | 第59-61页 |
4.2 愿景目标 | 第61-62页 |
4.2.1 愿景 | 第61-62页 |
4.2.2 短、中、长期目标 | 第62页 |
4.3 战略思路 | 第62-64页 |
4.4 产业定位 | 第64-65页 |
4.5 战略定位 | 第65-70页 |
4.5.1 目标市场与目标客群 | 第66-67页 |
4.5.2 市场定位 | 第67-68页 |
4.5.3 商品定位 | 第68-69页 |
4.5.4 竞争策略 | 第69-70页 |
4.6 商业模式(运营性、策略性、盈利模式设计) | 第70-72页 |
5 战略实施措施 | 第72-96页 |
5.1 组织架构调整 | 第72-73页 |
5.1.1 组织愿景、任务及价值 | 第72页 |
5.1.2 组织设计 | 第72-73页 |
5.1.3 变革管理 | 第73页 |
5.2 人力资源提升 | 第73-79页 |
5.2.1 人材培育与教育训练方针 | 第73-74页 |
5.2.2 教育训练体系说明 | 第74-75页 |
5.2.3 教育训练体系图 | 第75-76页 |
5.2.4 绩效考核-KPI与360度回馈绩效考核 | 第76-79页 |
5.3 激励机制支持 | 第79-82页 |
5.3.1 薪酬管理与调薪 | 第79-81页 |
5.3.2 激励奖金 | 第81页 |
5.3.3 完整晋升管道 | 第81-82页 |
5.4 制度流程优化 | 第82-85页 |
5.4.1 管理制度设计目的 | 第82-84页 |
5.4.2 制度设计规范 | 第84-85页 |
5.5 财务资金保障 | 第85-86页 |
5.5.1 财务管理 | 第85-86页 |
5.5.2 上海开展财务结构 | 第86页 |
5.6 企业文化培育 | 第86-96页 |
5.6.1 文化宣言 | 第87-88页 |
5.6.2 文化倡导 | 第88-89页 |
5.6.3 五大文化推广架构 | 第89-90页 |
5.6.4 五大文化推广计划 | 第90-94页 |
5.6.5 文化维持 | 第94-95页 |
5.6.6 文化衡量 | 第95-96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96-99页 |
6.1 结论 | 第96-97页 |
6.1.1 市场差异化策略,可建立消费者忠诚度 | 第96页 |
6.1.2 利用公司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实施目标集中之顾客导向策略 | 第96-97页 |
6.1.3 建立公司形象差异化,凸显公司独特性 | 第97页 |
6.1.4 人才培育为企业永续发展之重要关键 | 第97页 |
6.1.5 企业成功发展后,需尽速调整经营体质 | 第97页 |
6.2 启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后记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