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6页 |
1.2.2 女排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2.3 中外女排发球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2.4 中外女排拦网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2.5 女排进攻战术发展及其运用情况的研究 | 第21-25页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5页 |
2.2.2 录像统计法 | 第25页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25-26页 |
2.2.4 对比分析法 | 第26-27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59页 |
3.1 第30 届奥运会中外女排运动员基本情况的对比研究 | 第27-36页 |
3.1.1 年龄特征 | 第27-29页 |
3.1.2 身高特征 | 第29-30页 |
3.1.3 体重特征 | 第30-32页 |
3.1.4 扣球高度 | 第32-33页 |
3.1.5 拦网高度 | 第33-35页 |
3.1.6 克托莱指数 | 第35-36页 |
3.2 第30 届奥运会中外女排发球技术和拦网技术特点与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36-49页 |
3.2.1 中外女排发球技术的特点与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36-43页 |
3.2.2 中外女排拦网技术特点与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43-49页 |
3.3 第30 届奥运会中外女排进攻战术特点和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49-59页 |
3.3.1 中外女排进攻战术总体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3.3.2 中外女排强攻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3.3.3 中外女排快攻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3.3.4 中外女排平快掩护攻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3.3.5 中外女排立体攻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59-63页 |
4.1 结论 | 第59-61页 |
4.2 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