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7-18页 |
2. 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转让定价 | 第18页 |
2.1.2 税务管理 | 第18页 |
2.1.3 转让定价税制 | 第18-19页 |
2.1.4 转让定价税务管理 | 第19页 |
2.1.5 预约定价安排 | 第19-20页 |
2.2 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第20页 |
2.2.2 博弈论 | 第20-25页 |
3. 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7页 |
3.1 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2 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26-30页 |
3.2.1 转让定价税务决策管理 | 第26-29页 |
3.2.2 转让定价税务行政管理 | 第29页 |
3.2.3 转让定价税源管理 | 第29-30页 |
3.3 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现状 | 第30-34页 |
3.3.1 转让定价调查与调整力度增强 | 第30-31页 |
3.3.2 预约定价安排发展迅速 | 第31-32页 |
3.3.3 反避税专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 第32-33页 |
3.3.4 税收情报交换机制的应用不断加强 | 第33页 |
3.3.5 国际磋商应用不断增加 | 第33-34页 |
3.4 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4.1 转让定价立法方面存在不足 | 第34-35页 |
3.4.2 缺乏可比性信息获取渠道 | 第35-36页 |
3.4.3 同期资料管理有待提高 | 第36页 |
3.4.4 缺乏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 | 第36-37页 |
4. 转让定价税务管理国际经验介绍及借鉴 | 第37-47页 |
4.1 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第37-40页 |
4.1.1 美国 | 第37-38页 |
4.1.2 日本 | 第38-39页 |
4.1.3 英国 | 第39-40页 |
4.2 同期资料准备 | 第40-41页 |
4.2.1 美国 | 第40页 |
4.2.2 澳大利亚 | 第40-41页 |
4.2.3 欧盟 | 第41页 |
4.2.4 韩国 | 第41页 |
4.3 转让定价调查 | 第41-42页 |
4.3.1 美国 | 第41-42页 |
4.3.2 英国 | 第42页 |
4.4 转让定价处罚 | 第42-43页 |
4.4.1 美国 | 第42-43页 |
4.4.2 日本 | 第43页 |
4.4.3 澳大利亚 | 第43页 |
4.5 预约定价安排 | 第43-45页 |
4.5.1 美国 | 第43-44页 |
4.5.2 英国 | 第44页 |
4.5.3 日本 | 第44-45页 |
4.5.4 澳大利亚 | 第45页 |
4.6 经验借鉴 | 第45-47页 |
4.6.1 按经济区域划分税务管理机构 | 第45页 |
4.6.2 重视其他领域专家人才的引进 | 第45-46页 |
4.6.3 同期资料准备标准化 | 第46页 |
4.6.4 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 | 第46页 |
4.6.5 处罚力度比较大 | 第46-47页 |
5. 加强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5.1 完善转让定价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 第47页 |
5.2 提高信息化共享程度加强部门间合作 | 第47-48页 |
5.3 强化同期资料合规性管理 | 第48-49页 |
5.4 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