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16页 |
1.3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18-20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0-27页 |
2.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概念、特征及比较分析 | 第20-23页 |
2.1.1 村镇银行 | 第20页 |
2.1.2 小额贷款公司 | 第20-21页 |
2.1.3 农村资金互助社 | 第21-22页 |
2.1.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征及比较分析 | 第22-23页 |
2.2 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4页 |
2.2.3 金融约束理论 | 第24-25页 |
2.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 第25-27页 |
3 山东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3.1 山东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 | 第27页 |
3.2 山东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 第27-36页 |
3.2.1 山东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3.2.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3.2.3 农村资金互助社现状分析 | 第34-36页 |
4 山东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6页 |
4.1 宏观层面 | 第36-38页 |
4.1.1 社会诚信理念缺失 | 第36页 |
4.1.2 准入门槛过高 | 第36-37页 |
4.1.3 政策扶持不到位 | 第37-38页 |
4.2 中观层面 | 第38-39页 |
4.2.1 金融政策和业务宣传不到位 | 第38页 |
4.2.2 征信体系未建立 | 第38-39页 |
4.3 微观层面 | 第39-46页 |
4.3.1 组织结构不合理 | 第39-40页 |
4.3.2 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 第40-41页 |
4.3.3 贷款利率灵活性不够 | 第41页 |
4.3.4 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41-42页 |
4.3.5 高素质管理和业务人才缺乏 | 第42-43页 |
4.3.6 贷款管理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 | 第43-44页 |
4.3.7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 第44-46页 |
5 国内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 第46-52页 |
5.1 国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运作机制 | 第46-49页 |
5.1.1 美国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 | 第46-47页 |
5.1.2 日本的农村金融体制 | 第47-48页 |
5.1.3 孟加拉国格莱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发展经验 | 第48-49页 |
5.2 对山东省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启示 | 第49-52页 |
5.2.1 营造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 第50页 |
5.2.2 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 | 第50页 |
5.2.3 建立信贷合理运行机制 | 第50页 |
5.2.4 科学及准确的市场定位 | 第50-52页 |
6 推动山东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72页 |
6.1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 第52-53页 |
6.2 降低准入门槛,放宽限制条件 | 第53-54页 |
6.3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 第54-55页 |
6.4 注重金融政策和业务的宣传 | 第55-56页 |
6.5 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征信体系 | 第56页 |
6.6 建立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56-57页 |
6.7 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 第57-59页 |
6.8 制定灵活的贷款利率 | 第59-60页 |
6.9 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 第60-61页 |
6.10 加强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 | 第61-63页 |
6.11 强化对放贷的管理和风控 | 第63-68页 |
6.12 建立好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 | 第68-7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