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微网逆变器并网技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微电网 | 第12-15页 |
1.2.1 微电网的结构和特点 | 第13-14页 |
1.2.2 微电网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 并网逆变器 | 第15-17页 |
1.3.1 电流/电压型逆变器 | 第15-16页 |
1.3.2 工频/高频逆变器 | 第16-17页 |
1.4 虚拟同步发电机 | 第17-18页 |
1.4.1 虚拟同发电机定义 | 第17页 |
1.4.2 虚拟同步发电机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虚拟同步发电机原理 | 第19-41页 |
2.1 同步发电机结构 | 第19-22页 |
2.1.1 同步电机的结构和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2.1.2 虚拟同步发电机的结构与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2 同步机并网控制算法原理 | 第22-26页 |
2.2.1 同步发电机并网控制原理 | 第22-23页 |
2.2.2 虚拟同步发电机同步并网控制原理 | 第23-26页 |
2.3 虚拟同步机并网控制算法设计 | 第26-31页 |
2.3.1 虚拟同步机有功-频率控制算法 | 第26-28页 |
2.3.2 虚拟同步机无功-电压控制算法 | 第28-30页 |
2.3.3 虚拟同步机整机控制 | 第30-31页 |
2.4 虚拟同步机并网运行特性分析 | 第31-34页 |
2.4.1 并网有功控制特性分析 | 第31-33页 |
2.4.2 并网无功控制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2.5 虚拟同步机离网运行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2.5.1 离网有功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2.5.2 离网无功特性分析 | 第35页 |
2.6 三维空间矢量调制 | 第35-40页 |
2.6.1 三维空间矢量概述 | 第35-36页 |
2.6.2 abc坐标下三维空间矢量的合成与实现 | 第36-38页 |
2.6.3 三维空间矢量作用时间计算 | 第38-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虚拟同步发电机实验系统设计 | 第41-54页 |
3.1 整体结构设计 | 第41页 |
3.2 主电路设计 | 第41-45页 |
3.2.1 蓄电池 | 第42页 |
3.2.2 Buck-Boost变换器 | 第42-43页 |
3.2.3 三相四桥臂结构逆变器 | 第43-44页 |
3.2.4 LCL滤波器 | 第44-45页 |
3.3 控制电路设计 | 第45-52页 |
3.3.1 驱动电路 | 第45-46页 |
3.3.2 通讯接口电路 | 第46-47页 |
3.3.3 采样调理电路 | 第47-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虚拟同步机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54-61页 |
4.1 仿真模型搭建 | 第54页 |
4.2 仿真参数设计 | 第54-55页 |
4.2.1 主电路参数 | 第54页 |
4.2.2 控制器参数 | 第54-55页 |
4.3 仿真结果 | 第55-60页 |
4.3.1 无PLL同步并网仿真 | 第55-56页 |
4.3.2 有功-频率特性仿真 | 第56-58页 |
4.3.3 无功-电压特性仿真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系统实验 | 第61-71页 |
5.1 系统硬件 | 第61-63页 |
5.1.1 样机整机展示 | 第61页 |
5.1.2 样机局部展示 | 第61-63页 |
5.1.3 DSP+FPGA控制单元 | 第63页 |
5.2 系统软件流程 | 第63-6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5-70页 |
5.3.1 驱动信号 | 第65页 |
5.3.2 Buck-Boost变换实验 | 第65-66页 |
5.3.3 无PLL并网/离网实验 | 第66-67页 |
5.3.4 能量双向流动实验 | 第67页 |
5.3.5 并网模式下有功/无功运行实验 | 第67-68页 |
5.3.6 电压/电流谐波分析 | 第68页 |
5.3.7 LCD显示屏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