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互联网+”时代下的健康管理新趋势 | 第13页 |
1.1.2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要求 | 第13-14页 |
1.1.3 健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实需要 | 第14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研究重点、难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述评 | 第19-29页 |
2.1 国内家庭医生制度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3页 |
2.1.1 家庭医生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家庭医生制度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3 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 第20-21页 |
2.1.4 家庭医生制度服务模式研究 | 第21页 |
2.1.5 家庭医生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1-22页 |
2.1.6 家庭医生培养制度研究 | 第22-23页 |
2.1.7 家庭医生制度服务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3页 |
2.2 国外家庭医生制度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8页 |
2.2.1 英国 | 第23-24页 |
2.2.2 美国 | 第24-25页 |
2.2.3 澳大利亚 | 第25-26页 |
2.2.4 荷兰 | 第26-27页 |
2.2.5 古巴 | 第27页 |
2.2.6 日本 | 第27-28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现状 | 第29-36页 |
3.1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建立过程 | 第29-30页 |
3.2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特色 | 第30-36页 |
3.2.1 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特色 | 第30-32页 |
3.2.2 静安区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特色 | 第32-33页 |
3.2.3 闸北区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特色 | 第33-35页 |
3.2.4 其他区(县)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特色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二元”主体家庭医生制度的调查研究 | 第36-67页 |
4.1 调研方案设计 | 第36-37页 |
4.2 基于“二元”主体的家庭医生调研问卷分析 | 第37-54页 |
4.2.1 家庭医生为主体的调研结果 | 第37-44页 |
4.2.2 居民为主体的调研结果 | 第44-54页 |
4.3 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影响因素研究 | 第54-61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4.3.2 结果 | 第55-60页 |
4.3.3 影响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主要因素 | 第60-61页 |
4.4 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评估 | 第61-67页 |
4.4.1 方差分析及因子载荷系数 | 第62-64页 |
4.4.2 因子得分数 | 第64-65页 |
4.4.3 分析结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取得的成效与发展瓶颈 | 第67-72页 |
5.1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取得的成效 | 第67-68页 |
5.1.1 家庭医生制度签约率和居民满意度较高 | 第67页 |
5.1.2 居民就医的便利性与有序性有所提高 | 第67页 |
5.1.3 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得到有效降低 | 第67页 |
5.1.4 就医关系稳定,医患关系明显改善 | 第67-68页 |
5.1.5 探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 第68页 |
5.2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发展瓶颈 | 第68-72页 |
5.2.1 家庭医生数量少、质量缺口大 | 第68-69页 |
5.2.2 家庭医生内在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较低 | 第69页 |
5.2.3 资源整合不到位,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 第69-70页 |
5.2.4 家庭医生制度的签约率与居民认同度不匹配 | 第70页 |
5.2.5 配套制度和政策缺失,家庭医生制度发展受到制约 | 第70-72页 |
第六章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体系优化设计 | 第72-86页 |
6.1 国内其他城市家庭医生制度实践经验 | 第72-77页 |
6.1.1 北京市家庭医生制度 | 第72-73页 |
6.1.2 苏州市家庭医生制度 | 第73-74页 |
6.1.3 深圳市家庭医生制度 | 第74-76页 |
6.1.4 香港全科医生制度 | 第76页 |
6.1.5 国内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探索总结 | 第76-77页 |
6.2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运行机制设计 | 第77-83页 |
6.2.1 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保障机制 | 第79页 |
6.2.2 以医疗保险机构为核心的医保激励制度 | 第79-80页 |
6.2.3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载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制约机制 | 第80-82页 |
6.2.4 以签约居民为实施主体的诚信机制 | 第82-83页 |
6.3 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优化模型构建 | 第83-86页 |
6.3.1 模型总体框架 | 第83页 |
6.3.2 关键环节与推进路径 | 第83-86页 |
第七章 完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具体路径 | 第86-91页 |
7.1 注重家庭医生队伍建设,严格准入机制和系统培训 | 第86页 |
7.2 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激励,完善评估监督机制 | 第86-87页 |
7.3 探索“互联网+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新模式 | 第87-88页 |
7.4 借助网络平台,以行业资源为导向实现家庭医生价值 | 第88页 |
7.5 构建立体宣传网络,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 | 第88-89页 |
7.6 加强投入保障,完善经费管理机制 | 第89页 |
7.7 分阶段推进家庭医生首诊,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 第89页 |
7.8 配合支付方式改革,建立费用结算奖惩机制 | 第89-9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 | 第97-113页 |
附录 1:针对家庭医生的问卷 | 第97-103页 |
附录 2:针对常住居民的问卷 | 第103-109页 |
附录 3:访谈报告 | 第109-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