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5.1 国外绿色建筑及其施工技术研究 | 第13-14页 |
1.5.2 国内绿色建筑及其施工技术研究 | 第14-16页 |
1.5.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7页 |
第2章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基础理论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现代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 | 第17-18页 |
2.1.2 绿色建筑综合体系内含 | 第18页 |
2.2 绿色建筑支撑技术的概念 | 第18-20页 |
2.2.1 绿色建筑的节能支撑技术 | 第18-19页 |
2.2.2 绿色建筑的设备与材料支撑技术 | 第19-20页 |
2.3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的内涵 | 第20-22页 |
2.3.1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2.3.2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 | 第21-22页 |
第3章 绿色施工技术与及其集成系统研究 | 第22-25页 |
3.1 绿色施工技术 | 第22-23页 |
3.1.1 绿色施工技术的内涵 | 第22页 |
3.1.2 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3.2 施工技术集成系统 | 第23-24页 |
3.2.1 施工技术集成系统内涵 | 第23页 |
3.2.2 施工技术集成系统对绿色建筑的作用 | 第23-24页 |
3.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 | 第25-68页 |
4.1 再生能源建筑温控系统施工技术集成 | 第25-35页 |
4.1.1 再生能源建筑温控系统施工集成体系 | 第25-27页 |
4.1.2 关键技术研发 | 第27页 |
4.1.3 工艺原理分析 | 第27-28页 |
4.1.4 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 | 第28-33页 |
4.1.5 基于新工艺的施工质量控制 | 第33-35页 |
4.2 复合功能植被顶板施工技术集成 | 第35-43页 |
4.2.1 复合功能植被顶板施工集成体系 | 第35-36页 |
4.2.2 关键技术研发 | 第36-37页 |
4.2.3 工艺原理分析 | 第37-38页 |
4.2.4 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新技术 | 第38-43页 |
4.2.5 施工质量控制 | 第43页 |
4.3 中置式超厚岩棉防火保温层施工技术集成 | 第43-55页 |
4.3.1 中置式超厚岩棉防火保温层施工集成体系 | 第43-44页 |
4.3.2 关键技术研发 | 第44-45页 |
4.3.3 工艺原理分析 | 第45-46页 |
4.3.4 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 | 第46-53页 |
4.3.5 施工质量控制 | 第53-55页 |
4.4 顶置热辐射节能楼面施工技术集成 | 第55-66页 |
4.4.1 顶置热辐射节能楼面施工集成体系 | 第55-56页 |
4.4.2 关键技术研发 | 第56-57页 |
4.4.3 工艺原理分析 | 第57-58页 |
4.4.4 施工工艺流程及新施工技术 | 第58-65页 |
4.4.5 施工质量控制 | 第65-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 | 第68-84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8页 |
5.2 再生能源建筑温控体系施工技术集成的应用 | 第68-74页 |
5.2.1 应用实例 | 第68-72页 |
5.2.2 应用效果 | 第72-73页 |
5.2.3 效益分析 | 第73-74页 |
5.3 复合功能植被顶板施工技术集成的应用 | 第74-77页 |
5.3.1 应用实例 | 第74-76页 |
5.3.2 应用效果 | 第76页 |
5.3.3 效益分析 | 第76-77页 |
5.4 中置式超厚岩棉防火保温层施工新技术集成的应用 | 第77-79页 |
5.4.1 应用实例 | 第77-78页 |
5.4.2 应用效果 | 第78页 |
5.4.3 效益分析 | 第78-79页 |
5.5 顶置热辐射节能楼面施工新技术集成的应用 | 第79-83页 |
5.5.1 应用实例 | 第79-81页 |
5.5.2 应用效果 | 第81-82页 |
5.5.3 效益分析 | 第82-83页 |
5.6 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6.1 结论 | 第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