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毒物学论文--动物性食品中化学物残留论文

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联用技术及多肽类抗生素残留分析应用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5页
    1.1 多肽抗生素的简介第9-15页
        1.1.1 多肽抗生素的概述第9-11页
            1.1.1.1 典型兽用多肽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第9-10页
            1.1.1.2 兽用多肽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10-11页
            1.1.1.3 多肽类抗生素兽药残留的危害第11页
        1.1.2 多肽类抗生素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第11-12页
        1.1.3 多肽抗生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1.3.1 微生物法第12-13页
            1.1.3.2 酶联免疫分析法第13页
            1.1.3.3 毛细管电泳法第13页
            1.1.3.4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3-14页
            1.1.3.5 液相色谱质谱法第14-15页
    1.2 毛细管电色谱简介第15-23页
        1.2.1 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原理第15页
        1.2.2 毛细管电色谱联用检测技术第15-21页
            1.2.2.1 CEC联用检测技术概述第15-17页
            1.2.2.2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第17-20页
            1.2.2.3 CEC-LIF联用技术第20-21页
        1.2.3 毛细管聚合物微萃取整体柱技术第21-23页
            1.2.3.1 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第22页
            1.2.3.2 离子液体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第22-23页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环状多肽类抗生素的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激发诱导荧光分析检测第25-45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0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7-28页
        2.2.2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8-29页
            2.2.2.2 样品前处理第29页
            2.2.2.3 荧光衍生第29页
            2.2.2.4 pCEC-LIF分析方法第29-30页
            2.2.2.5 HPLC-MS对照方法第30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30-44页
        2.3.1 荧光衍生原理第30-31页
        2.3.2 影响多肽类抗生素衍生效率的因素第31-34页
            2.3.2.1 反应pH对衍生效率的影响第31-32页
            2.3.2.2 衍生反应时间对衍生效率的影响第32页
            2.3.2.3 衍生反应温度对衍生效率的影响第32-33页
            2.3.2.4 NBD-F的浓度对衍生效率的影响第33-34页
        2.3.3 多肽抗生素的pCEC-LIF分离条件优化第34-41页
            2.3.3.1 色谱柱的选择第34页
            2.3.3.2 流动相缓冲盐种类的影响第34-35页
            2.3.3.3 流动相缓冲盐浓度的影响第35-36页
            2.3.3.4 流动相缓冲盐pH的影响第36-37页
            2.3.3.5 有机改性剂比例的影响第37-38页
            2.3.3.6 辅助压力的选择第38-39页
            2.3.3.7 分离电压的影响第39-40页
            2.3.3.8 最优分离条件下的pCEC谱图第40-41页
        2.3.4 方法的线性范围与检测限第41-42页
        2.3.5 精密度第42页
        2.3.6 实际样品分析第42-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离子液体聚合物微萃取与pCEC联用技术分析肉类食品中的粘杆菌素第45-65页
    3.1 引言第45-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52页
        3.2.1 试剂与材料第47-48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48页
            3.2.2.1 实验仪器第48页
            3.2.2.2 毛细管电色谱装置见第二章(2.2.1仪器与试剂)第48页
            3.2.2.3 PMME装置第48页
        3.2.3 毛细管壁的预处理第48-49页
        3.2.4 聚合物微萃取柱的制备第49页
        3.2.5 样品萃取的方法第49-50页
        3.2.6 样品前处理第50页
        3.2.7 荧光衍生化第50页
        3.2.8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pCEC-LIF)实验第50-51页
        3.2.9 HPLC-MS/MS对照方法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4页
        3.3.1 聚合物整体微萃取柱制备条件的优化第52-53页
            3.3.1.1 离子液体含量的影响第52页
            3.3.1.2 致孔剂含量的优化第52-53页
        3.3.2 微萃取整体柱的表征第53-54页
            3.3.2.1 微观结构第53页
            3.3.2.3 红外光谱表征第53-54页
        3.3.3 影响PMME萃取的主要因素第54-58页
            3.3.3.1 样品流速的影响第54-55页
            3.3.3.2 样品基质pH的影响第55-56页
            3.3.3.3 样品基质盐浓度的影响第56-57页
            3.3.3.4 样品体积的影响第57-58页
        3.3.4 解吸条件的优化第58-60页
            3.3.4.1 解吸液流速的选择第58-59页
            3.3.4.2 解吸液pH的选择第59-60页
        3.3.6 最优萃取条件下粘杆菌素的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图第60-61页
        3.3.7 方法学考察第61-64页
            3.3.7.1 线性范围、检测限第61-62页
            3.3.7.2 精密度第62页
            3.3.7.3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第62-64页
    3.4 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个人简介第77页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77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蛋白酶芽胞杆菌益生菌筛选及其酶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云南地区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筛查及MYH7基因TaqMan-MGB检测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