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缩略语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4-24页
    1.1 淫羊藿的研究进展第14-18页
        1.1.1 主要化学成分第14-15页
        1.1.2 药理作用第15-18页
    1.2 微球研究进展第18-22页
        1.2.1 微球的优越性第18-19页
        1.2.2 微球的主要制备方法第19-22页
    1.3 研究价值及意义第22-23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23-24页
        1.4.1 主要内容第23页
        1.4.2 创新点第23-24页
第2章 HPLC法测定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第24-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2.1.1 主要材料第24页
        2.1.2 仪器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2.1 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ICA微球)的制备第25页
        2.2.2 色谱条件第25页
        2.2.3 溶液的制备第25-26页
        2.2.4 方法专属性考察第26页
        2.2.5 线性关系考察第26页
        2.2.6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26页
        2.2.7 精密度试验第26页
        2.2.8 稳定性试验第26页
        2.2.9 重复性试验第26页
        2.2.10 加样回收试验第26-27页
        2.2.11 样品含量测定第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1页
        2.3.1 方法专属性考察第27页
        2.3.2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27-28页
        2.3.3 线性关系考察第28页
        2.3.4 精密度试验第28页
        2.3.5 稳定性试验第28-29页
        2.3.6 重复性试验第29页
        2.3.7 加样回收试验第29-30页
        2.3.8 样品含量测定第30页
        2.3.9 讨论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优化第32-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3.1.1 主要材料第32页
        3.1.2 主要仪器第32-33页
    3.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2.1 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的制备第33页
        3.2.2 ICA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33-34页
        3.2.3 单因素试验第34页
        3.2.4 Box-Benhnken试验设计第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4-39页
        3.3.2 响应面法优化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第39-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ICA微球的理化特性第47-56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7页
        4.1.1 主要材料第47页
        4.1.2 主要仪器第47页
    4.2 实验方法第47-49页
        4.2.1 ICA微球流动性的测定第47-48页
        4.2.2 ICA微球堆密度的测定第48页
        4.2.3 ICA微球浸水膨胀率的测定第48页
        4.2.4 ICA微球溶胀率的测定第48页
        4.2.5 ICA微球形态的考察第48页
        4.2.6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8页
        4.2.7 差示扫描热分析(DSC)测定第48-49页
        4.2.8 综合热分析(TGA)测定第49页
        4.2.9 ICA微球吸湿性考察第49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9-55页
        4.3.1 流动性的测定结果第49页
        4.3.2 堆密度的测定结果第49-50页
        4.3.3 浸水膨胀率的测定结果第50页
        4.3.4 溶胀率的测定结果第50-51页
        4.3.5 ICA微球形态考察第51页
        4.3.6 FT-IR分析结果第51-52页
        4.3.7 DSC测定结果第52-53页
        4.3.8 TGA测定结果第53-54页
        4.3.9 吸湿性考察结果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ICA微球的体外释放第56-72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56-57页
        5.1.1 主要材料第56页
        5.1.2 主要仪器第56-57页
    5.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5.2.1 释放介质溶液配制第57页
        5.2.2 ICA微球体外释放试验第57-58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8-71页
        5.3.1 方法专属性考察结果第58-59页
        5.3.2 ICA微球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结果第59页
        5.3.3 样液处理结果第59-60页
        5.3.4 释放液数据处理结果第60-61页
        5.3.5 体外释放动力学模型建立第61-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ICA微球的稳定性考察第72-81页
    6.1 材料与仪器第72-73页
        6.1.1 主要材料第72页
        6.1.2 主要仪器第72-73页
    6.2 实验方法第73-74页
        6.2.1 温度对ICA微球稳定性的影响第73页
        6.2.2 湿度对ICA微球稳定性的影响第73页
        6.2.3 光照对ICA微球稳定性的影响第73页
        6.2.4 加速试验第73-74页
        6.2.5 样品中淫羊藿苷含量的测定第74页
        6.2.6 休止角的测定第74页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4-80页
        6.3.1 温度对ICA微球稳定性的影响第74-75页
        6.3.2 湿度对ICA微球稳定性的影响第75-77页
        6.3.3 光照对ICA微球稳定性的影响第77-78页
        6.3.4 加速试验第78-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7.1 结论第81-82页
    7.2 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走马胎中三萜皂苷Ag3的生物转化及其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昆仑雪菊成分鉴定及抗氧化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