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苹果皮渣资源与综合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1.1.1 我国苹果皮渣资源现状 | 第13页 |
1.1.2 苹果皮渣基本营养成分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3 苹果皮渣综合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 菌体蛋白饲料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2.1 开发菌体蛋白饲料的背景 | 第15-16页 |
1.2.2 菌体蛋白饲料的定义 | 第16页 |
1.2.3 我国发展菌体蛋白饲料的优势及菌体蛋白饲料的特点 | 第16页 |
1.2.4 菌体蛋白饲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皮渣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20-29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2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2.2.3 苹果皮渣中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21页 |
2.2.4 苹果皮渣中粗纤维检测 | 第21页 |
2.2.5 苹果皮渣中粗脂肪检测 | 第21页 |
2.2.6 苹果皮渣中还原糖检测 | 第21-22页 |
2.2.7 苹果皮渣中多酚检测 | 第22页 |
2.2.8 苹果皮渣中氨基酸检测 | 第22页 |
2.2.9 苹果皮渣中矿物质元素检测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27页 |
2.3.1 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皮渣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22-23页 |
2.3.2 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皮渣淀粉、还原糖、多酚含量分析 | 第23-24页 |
2.3.3 山东、河南、辽宁三地苹果皮渣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第24-26页 |
2.3.4 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皮渣基本矿物质元素分析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发酵苹果皮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菌种的筛选 | 第29-37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3.2.1 材料 | 第29-30页 |
3.2.2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3.2.3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30-31页 |
3.2.4 一级种子的培养 | 第31页 |
3.2.5 二级种子液的制备 | 第31页 |
3.2.6 不同接种量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1-32页 |
3.2.7 不同料水比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2页 |
3.2.8 不同发酵时间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2页 |
3.2.9 不同发酵温度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2页 |
3.2.10 不同菌种比例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3.3.1 不同接种量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2-33页 |
3.3.2 不同料水比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3-34页 |
3.3.3 不同发酵时间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4页 |
3.3.4 不同发酵温度下四种微生物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4-35页 |
3.3.5 不同菌种比例发酵苹果皮渣产蛋白能力的对比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苹果皮渣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工艺优化及产物品质分析 | 第37-49页 |
4.1 前言 | 第3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4.2.1 材料 | 第37-38页 |
4.2.2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7页 |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4.3.2 响应面设计与试验结果 | 第42-46页 |
4.3.3 最优条件发酵结果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苹果皮渣菌体蛋白饲料饲用有效性评价 | 第49-58页 |
5.1 前言 | 第4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5.2.1 材料 | 第49页 |
5.2.2 仪器与试剂 | 第49-50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5.3.1 苹果皮渣菌体蛋白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 第51-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附表 | 第55-5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创新点 | 第59页 |
6.3 展望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