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5页 |
1.1 猪细小病毒病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1.1 概述 | 第17页 |
1.1.2 流行现状 | 第17-19页 |
1.1.3 疫苗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 猪伪狂犬病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2.1 概述 | 第21-22页 |
1.2.2 流行病学 | 第22页 |
1.2.3 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25-33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1.1 质粒、毒株及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8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2.2.2 病毒DNA提取 | 第26页 |
2.2.3 病毒RNA提取及反转录为cDNA | 第26-27页 |
2.2.4 荧光定量方法建立 | 第27-28页 |
2.3 结果 | 第28-31页 |
2.3.1 引物验证结果 | 第28页 |
2.3.2 荧光定量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 第28-30页 |
2.3.3 荧光定量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30页 |
2.3.4 荧光定量方法灵敏性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2.3.5 荧光定量方法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检测PPV抗体rVP2-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3-42页 |
3.1 材料 | 第33页 |
3.1.1 细胞、毒株及主要试剂 | 第33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2 方法 | 第33-36页 |
3.2.1 sf21昆虫细胞及重组杆状病毒的培养 | 第33页 |
3.2.2 rVP2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第33-34页 |
3.2.3 rVP2蛋白的纯化 | 第34-35页 |
3.2.4 rVP2蛋白浓度测定 | 第35页 |
3.2.5 PPV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5-36页 |
3.3 结果 | 第36-41页 |
3.3.1 rVP2蛋白的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3.3.2 rVP2蛋白的纯化结果 | 第37页 |
3.3.3 rVP2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3.3.4 PPV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结果 | 第38-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试验 | 第42-60页 |
4.1 材料 | 第42页 |
4.1.1 细胞、毒株及主要试剂 | 第42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页 |
4.2 方法 | 第42-47页 |
4.2.1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增殖 | 第42页 |
4.2.2 PPV-BQ-C毒株血凝试验 | 第42-43页 |
4.2.3 病毒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第43页 |
4.2.4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灭活时间的测定 | 第43页 |
4.2.5 乳化制备二联疫苗 | 第43-44页 |
4.2.6 二联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 | 第44页 |
4.2.7 二联灭活疫苗对动物的免疫试验 | 第44-46页 |
4.2.8 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攻毒试验 | 第46页 |
4.2.9 脏器观察及检测 | 第46-47页 |
4.3 统计学分析 | 第47页 |
4.4 结果 | 第47-58页 |
4.4.1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增殖 | 第47-48页 |
4.4.2 PPV-BQ-C毒株血凝试验结果 | 第48页 |
4.4.3 PPV-BQ-C与rPRV-ΔgE病毒液TCID50的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4.4.4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灭活时间的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4.4.5 PPV-PRV二联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结果 | 第50-51页 |
4.4.6 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对动物的免疫试验结果 | 第51-55页 |
4.4.7 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攻毒试验结果 | 第55页 |
4.4.8 动物剖检结果 | 第55-58页 |
4.5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