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2.1 产业创新成长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创新网络优化理论 | 第13-17页 |
1.2.3 创新网络优化与高技术产业成长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2.1 创新网络分析 | 第21-27页 |
2.1.1 创新网络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2 创新网络的参与主体及功能 | 第22-24页 |
2.1.3 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 第24-27页 |
2.1.4 创新网络要素协同 | 第27页 |
2.2 创新网络优化与高技术产业成长 | 第27-31页 |
2.2.1 创新网络对创新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2 创新网络优化对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3 高技术产业成长对创新网络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优化与协同度分析 | 第31-33页 |
2.3.1 创新网络子系统 | 第31-32页 |
2.3.2 创新网络协同度理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协同度分析 | 第33-59页 |
3.1 我国高技术产业概况 | 第33-37页 |
3.1.1 高技术产业规模 | 第33-34页 |
3.1.2 创新投入水平 | 第34-35页 |
3.1.3 高技术产业产出水平 | 第35-36页 |
3.1.4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第36-37页 |
3.2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优化状况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37-53页 |
3.2.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37-38页 |
3.2.2 子系统及反馈回路分析 | 第38-41页 |
3.2.3 变量解释与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3.2.4 模型参数及函数设置 | 第43-46页 |
3.2.5 模型检验 | 第46-50页 |
3.2.6 创新网络系统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50-53页 |
3.3 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协同度评价 | 第53-58页 |
3.3.1 协同度计算方程说明 | 第53-54页 |
3.3.2 指标体系建立及实证 | 第54-56页 |
3.3.3 要素间协同度现状评价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创新网络优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策略选择 | 第59-63页 |
4.1 改善创新网络敏感性因素,提高要素协同水平 | 第59-60页 |
4.1.1 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拓宽研究资金来源 | 第59页 |
4.1.2 提高知识转移的有效性 | 第59-60页 |
4.2 提高创新网络协同度 | 第60-63页 |
4.2.1 提高技术吸收子系统有序度 | 第60-61页 |
4.2.2 提高创新网络协同度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