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BS系统优化及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ABS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3 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ABS系统的基础知识 | 第14-21页 |
2.1 ABS系统的结构 | 第14-15页 |
2.1.1 车轮转速传感器 | 第14页 |
2.1.2 制动压力调节装置 | 第14页 |
2.1.3 ABS电控单元 | 第14-15页 |
2.1.4 ABS故障显示 | 第15页 |
2.2 ABS的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2.3 ABS系统的作用 | 第17-18页 |
2.4 ABS系统的种类 | 第18-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制动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25页 |
3.1 单轮车辆制动模型 | 第21-22页 |
3.2 制动执行器模型 | 第22-24页 |
3.2.1 电机模型 | 第22-23页 |
3.2.2 传动机构模型 | 第23页 |
3.2.3 制动器模型 | 第23-2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最优滑移率离线辨识 | 第25-33页 |
4.1 ABS系统控制对象分析 | 第25-26页 |
4.2 轮胎模型 | 第26-27页 |
4.3 LuGre模型建立 | 第27-30页 |
4.4 离线辨识模式 | 第30-3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33-41页 |
5.1 滑模控制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 第33-34页 |
5.1.1 滑模控制的发展历史 | 第33页 |
5.1.2 滑模控制的特点 | 第33-34页 |
5.2 滑模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5.3 滑模控制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35-37页 |
5.3.1 滑模控制的抖振问题 | 第35-36页 |
5.3.2 自适应滑模控制 | 第36页 |
5.3.3 非线性系统的滑模控制 | 第36页 |
5.3.4 全鲁棒滑模控制 | 第36-37页 |
5.4 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37-40页 |
5.4.1 滑模控制方法 | 第37-38页 |
5.4.2 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38-40页 |
5.4.2.1 等效控制量设计 | 第38-39页 |
5.4.2.2 切换控制量设计 | 第39-40页 |
5.4.2.3 抖振现象抑制 | 第4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智能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41-47页 |
6.1 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 第41-42页 |
6.2 典型神经网络的模型 | 第42-44页 |
6.2.1 MP模型 | 第42页 |
6.2.2 感知机神经网络模型 | 第42页 |
6.2.3 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模型 | 第42-43页 |
6.2.4 BP神经网络 | 第43-44页 |
6.3 基于BP神经网路的智能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44-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七章 智能滑模控制的ABS系统仿真 | 第47-54页 |
7.1 simulink的特点 | 第47页 |
7.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51页 |
7.2.1 单轮车辆模块 | 第48-49页 |
7.2.2 轮胎/路面模块 | 第49页 |
7.2.3 制动器执行模块 | 第49-50页 |
7.2.4 最优滑移率辨识模块 | 第50页 |
7.2.5 滑模控制器模块 | 第50-51页 |
7.2.6 智能滑模控制器模块 | 第51页 |
7.3 仿真结果 | 第51-5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8.1 总结 | 第54页 |
8.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