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理论阐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内涵 | 第19-23页 |
一、节日及节日文化的释义 | 第19-21页 |
二、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三、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与主流节日文化的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的类型 | 第23-25页 |
一、内生型非主流节日 | 第23-24页 |
二、外铄型非主流节日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 第25-31页 |
一、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本质 | 第26-28页 |
二、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特征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理论审视和现实观照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理论依据 | 第31-36页 |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本质学说 | 第31-32页 |
二、心理学借鉴: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 | 第32-33页 |
三、社会学参考:霍尔的仪式抵抗理论 | 第33-35页 |
四、消费学启示: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现实观照 | 第36-41页 |
一、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内在基础 | 第36-37页 |
二、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社会文化动因 | 第37-38页 |
三、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技术条件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作用及其机理 | 第41-51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积极作用 | 第41-44页 |
一、初级影响:锻炼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 第41-42页 |
二、次级影响: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 第42-43页 |
三、深层影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44-46页 |
一、交往认知的混淆:非主流节日文化下大学生呈自我性 | 第44页 |
二、价值追求的扭曲:非主流节日文化下大学生呈消费性 | 第44-45页 |
三、行为方式的异化:非主流节日文化下大学生呈颠覆性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的作用机理 | 第46-51页 |
一、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最初形态:抵抗 | 第46-47页 |
二、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演变过程:风格 | 第47-48页 |
三、非主流节日文化的最终归宿:收编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节日文化环境下的引导对策 | 第51-67页 |
第一节 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坚守主流节日方向 | 第51-55页 |
一、推进主流意识教育,激发育人导向功能 | 第51-53页 |
二、突出主流节日生活,提升节日文化自觉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启动学校教育力量,营造美好节日境域 | 第55-59页 |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改善校园节日氛围 | 第55-57页 |
二、深化校园节日教育,完善校园节日活动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建设健康媒介文化,构筑高端节日平台 | 第59-63页 |
一、强化媒介公共责任,营造良好节日氛围 | 第59-61页 |
二、完善校园网络媒介,建立节日安全机制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发挥政府服务功能,形成节日文化合力 | 第63-67页 |
一、构建服务主体间和谐的节日关系 | 第63-65页 |
二、践行服务主体间互补的节日模式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