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述 | 第16-24页 |
2.1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中国传统诚信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中国当代诚信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 第17页 |
2.2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特点 | 第17-20页 |
2.2.1 大学生诚信教育组织主体的单一性 | 第17-18页 |
2.2.2 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的实践性 | 第18页 |
2.2.3 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的延伸性 | 第18页 |
2.2.4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式的“两律”结合性 | 第18-19页 |
2.2.5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的综合系统性 | 第19页 |
2.2.6 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的社会环境影响显性性 | 第19-20页 |
2.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4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诚信思想 | 第20页 |
2.3.2 毛泽东的诚信思想 | 第20-21页 |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诚信思想 | 第21-24页 |
3.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3.1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 第24-27页 |
3.1.1 学习诚信缺失 | 第24-25页 |
3.1.2 经济诚信缺失 | 第25页 |
3.1.3 就业诚信缺失 | 第25-26页 |
3.1.4 人际交往诚信缺失 | 第26-27页 |
3.2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27-30页 |
3.2.1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 | 第27-29页 |
3.2.2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 | 第29-30页 |
3.3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30-34页 |
3.3.1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30-31页 |
3.3.2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 第31页 |
3.3.3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 | 第31-32页 |
3.3.4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32页 |
3.3.5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必然要求 | 第32-34页 |
4.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构建 | 第34-40页 |
4.1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念 | 第34-35页 |
4.1.1 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 第34页 |
4.1.2 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 第34-35页 |
4.1.3 开放性的教育理念 | 第35页 |
4.2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 第35-37页 |
4.2.1 结合性原则 | 第35-36页 |
4.2.2 发展性原则 | 第36页 |
4.2.3 差异性原则 | 第36页 |
4.2.4 实践性原则 | 第36-37页 |
4.3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 第37-40页 |
4.3.1 市场诚信教育 | 第37页 |
4.3.2 政治诚信教育 | 第37-38页 |
4.3.3 道德诚信教育 | 第38页 |
4.3.4 学术诚信教育 | 第38-40页 |
5.探寻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 第40-46页 |
5.1 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经验 | 第40-41页 |
5.1.1 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经验 | 第40页 |
5.1.2 德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经验 | 第40-41页 |
5.1.3 新加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经验 | 第41页 |
5.2 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 第41-46页 |
5.2.1 优化诚信教育环境 | 第41-42页 |
5.2.2 善于挖掘本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 第42-43页 |
5.2.3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 第43页 |
5.2.4 注重信用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5.2.5 丰富教育形式,发挥实践作用 | 第44-46页 |
6.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 第46-58页 |
6.1 创新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 | 第46-48页 |
6.1.1 实践锻炼法 | 第46页 |
6.1.2 自我教育法 | 第46-47页 |
6.1.3 榜样示范法 | 第47-48页 |
6.2 完善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 | 第48-50页 |
6.2.1 运用管理载体,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 | 第48页 |
6.2.2 发挥文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构建有效的文化载体 | 第48-49页 |
6.2.3 寓大学生诚信教育于活动之中,实现知行统一 | 第49页 |
6.2.4 依托校园传播媒介,构建诚信教育传播媒体 | 第49-50页 |
6.3 利用新时期“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 第50-52页 |
6.3.1 利用新时期“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 第50-51页 |
6.3.2 利用网络虚拟空间诚信教育与现实空间诚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 第51页 |
6.3.3 利用新型互动教育模式 | 第51-52页 |
6.4 优化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 第52-54页 |
6.4.1 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建设 | 第52页 |
6.4.2 加强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 第52-53页 |
6.4.3 加强家庭诚信环境建设 | 第53-54页 |
6.5 建立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保障机制 | 第54-58页 |
6.5.1 建立有效的诚信评价机制 | 第54-55页 |
6.5.2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 | 第55-56页 |
6.5.3 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 | 第56-57页 |
6.5.4 建立法律制度约束机制 | 第57-58页 |
7.结语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