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表面活性剂对储层伤害的研究现状 | 第8页 |
1.2.2 聚合物对储层伤害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3 碱对储层伤害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4 三元复合驱的现场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弱碱三元体系对储层的潜在损害分析 | 第14-23页 |
2.1 试验区地质特征 | 第14-18页 |
2.1.1 储层岩矿特征 | 第14-17页 |
2.1.2 储层流体特征 | 第17-18页 |
2.2 潜在损害分析 | 第18-22页 |
2.2.1 弱碱碳酸钠与地层流体的主要反应 | 第18页 |
2.2.2 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地层的损害 | 第18-19页 |
2.2.3 黏土矿物与三元体系不配伍对地层的损害 | 第19-20页 |
2.2.4 弱碱碳酸钠对地层矿物的溶蚀 | 第20-21页 |
2.2.5 其他损害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弱碱三元体系与油田地层水的配伍性研究 | 第23-36页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3.2 水质中钙、镁离子的分析 | 第24-27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24页 |
3.2.2 标准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3.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5-26页 |
3.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6-27页 |
3.3 碱与油田地层水的配伍性研究 | 第27-31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3.3.2 碱与油田地层水宏观配伍性研究 | 第28-29页 |
3.3.3 碱与油田地层水复配后钙镁离子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3.3.4 碱体系中碳酸盐垢粒径分析 | 第30-31页 |
3.4 三元体系与油田地层水的配伍性研究 | 第31-35页 |
3.4.1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4.2 三元体系与油田地层水宏观配伍性研究 | 第32页 |
3.4.3 三元体系与油田地层水复配后钙镁离子含量变化 | 第32-34页 |
3.4.4 三元体系中碳酸盐垢粒径分析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弱碱三元体系与储层的配伍性研究 | 第36-59页 |
4.1 黏土膨胀性研究 | 第36-41页 |
4.1.1 实验原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4.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7-38页 |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4.2 模拟研究硅离子聚合成垢规律 | 第41-50页 |
4.2.1 实验原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4.2.2 实验原理 | 第42-43页 |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3-44页 |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3 砾岩岩屑在静态条件下的溶蚀研究 | 第50-58页 |
4.3.1 实验原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4.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1-52页 |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弱碱三元体系对岩芯的动态溶蚀作用研究 | 第59-69页 |
5.1 实验准备 | 第59-61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5.1.2 实验流程图 | 第60页 |
5.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0-61页 |
5.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1-68页 |
5.2.1 碱体系对砾岩岩芯的动态溶蚀研究 | 第61-63页 |
5.2.2 二元体系对砾岩岩芯的动态溶蚀研究 | 第63-65页 |
5.2.3 三元体系对砾岩岩芯的动态溶蚀研究 | 第65-67页 |
5.2.4 微观溶蚀观察分析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