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刚构-连续梁桥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1.1 梁桥发展历程 | 第11-14页 |
1.1.2 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 | 第14页 |
1.2 工程背景介绍 | 第14-17页 |
1.2.1 工程概况 | 第14-16页 |
1.2.2 伦洲大桥技术参数 | 第16-17页 |
1.3 存在的难题与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存在的难题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合龙关键技术研究 | 第19页 |
1.5.2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第19-20页 |
1.5.3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合拢段底板防裂研究 | 第20-21页 |
第2章 刚构-连续梁桥合拢关键技术研究 | 第21-46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刚构-连续梁桥合拢方案 | 第21-22页 |
2.3 伦洲大桥合拢方案分析 | 第22-38页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2 原合拢方案成桥状态分析 | 第23-26页 |
2.3.3 备选合拢方案及原合拢方案成桥状态对比分析 | 第26-38页 |
2.4 合拢段预应力束张拉次序研究 | 第38-45页 |
2.4.1 原合拢方案预应力张拉顺序分析 | 第39-42页 |
2.4.2 原合拢方案预应力张拉顺序最优选择 | 第42-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刚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 | 第46-65页 |
3.1 概述 | 第46页 |
3.2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和方法 | 第46-47页 |
3.2.1 施工监控内容 | 第46-47页 |
3.2.2 施工控制方法 | 第47页 |
3.3 桥梁施工控制系统 | 第47-48页 |
3.3.1 控制理论的发展 | 第47页 |
3.3.2 现代控制理论 | 第47-48页 |
3.3.3 施工控制影响因素 | 第48页 |
3.4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3.4.1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3.4.2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第49页 |
3.5 桥梁施工误差调整理论 | 第49-50页 |
3.6 状态预测灰色系统模型建立 | 第50-54页 |
3.6.1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 | 第50页 |
3.6.2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 第50-54页 |
3.7 刚构-连续梁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控制系统 | 第54-57页 |
3.7.1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计算 | 第54页 |
3.7.2 理论参考轨迹的确定 | 第54页 |
3.7.3 梁端竖向位移的灰色预测 | 第54-56页 |
3.7.4 立模标高的最优选择 | 第56-57页 |
3.8 伦洲大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控制系统研究 | 第57-64页 |
3.8.1 基本情况说明 | 第57页 |
3.8.2 伦洲大桥参考轨迹 | 第57-59页 |
3.8.3 梁端竖向位移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3.8.4 模型输出对比分析 | 第60-64页 |
3.9 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刚构-连续梁桥跨中底板防裂研究 | 第65-88页 |
4.1 概述 | 第65页 |
4.2 箱梁底板开裂机理分析 | 第65-69页 |
4.2.1 底板开裂方式 | 第65-66页 |
4.2.2 箱梁底板开裂原因 | 第66-67页 |
4.2.3 箱梁底板预应力张拉径向外崩力分析 | 第67-69页 |
4.3 伦洲大桥径向力作用下中跨合拢段仿真模拟 | 第69-76页 |
4.3.1 伦州大桥中跨钢束布置介绍 | 第69-70页 |
4.3.2 伦州大桥中跨预应力钢束径向力计算 | 第70-71页 |
4.3.3 合拢段局部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4.4 不设跨中横隔板合拢段底板设计参数分析 | 第76-86页 |
4.4.1 模型简介 | 第76页 |
4.4.2 腹板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第76-79页 |
4.4.3 底板钢束孔道下缘保护层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第79-81页 |
4.4.4 底板钢束孔道上缘保护层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第81-84页 |
4.4.5 底板钢束孔道直径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第84-86页 |
4.5 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