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部分 滇重楼正丁醇提取物对念珠菌属的活性筛选 | 第17-2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1.1 菌株 | 第17页 |
1.2 药物 | 第17页 |
1.3 试剂 | 第17页 |
1.4 仪器 | 第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 真菌悬液制备 | 第18页 |
2.3 滇重楼正丁醇提取物的提取 | 第18页 |
2.4 BEP对念珠菌属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18页 |
3 结果 | 第18-19页 |
4 讨论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滇重楼正丁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 | 第20-4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 菌株 | 第20页 |
1.2 试剂 | 第20页 |
1.3 药物 | 第20页 |
1.4 仪器 | 第20-21页 |
1.5 培养基与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1 白念珠菌标准株和临床珠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21页 |
2.2 菌液的配制 | 第21页 |
2.3 白念珠菌体外生物膜模型的构建 | 第21-22页 |
2.4 BEP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观察 | 第22页 |
2.5 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浓度SMIC80的测定 | 第22页 |
2.6 XTT法检测BEP对96孔板上白念珠菌黏附性的作用 | 第22页 |
2.7 BEP对白念珠菌在聚酯导管黏附性影响 | 第22-23页 |
2.8 扫描电镜观察 BEP 对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 | 第23页 |
2.9 倒置显微镜观察BEP对菌丝形成的影响 | 第23页 |
2.10 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丝形态 | 第23页 |
2.11 YPD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形态 | 第23页 |
2.12 不同浓度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率的检测 | 第23-24页 |
2.13 不同时间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率的检测 | 第24页 |
2.14 白念珠菌时间-杀菌曲线 | 第24页 |
2.15 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时间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 | 第24页 |
2.1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厚度 | 第24页 |
2.17 qRT-PCR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基因 | 第24-27页 |
2.18 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 | 第27页 |
2.19 观察导管片剩余生物膜生物量 | 第27-28页 |
2.20 BEP对成熟生物膜分散基因的影响 | 第28页 |
2.21 统计学处理 | 第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43页 |
3.1 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建立 | 第28-29页 |
3.2 BEP对白念珠菌SC5314及临床珠的MIC以及SMIC80 | 第29-30页 |
3.3 BEP可降低白念珠菌对96孔板的黏附作用 | 第30页 |
3.4 BEP降低白念珠菌在聚酯导管黏附性 | 第30-31页 |
3.5 扫描电镜(SEM)观察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 | 第31-33页 |
3.6 倒置显微镜观察BEP对菌丝形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3.7 革兰氏染色观察BEP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34页 |
3.8 YPD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形态 | 第34-36页 |
3.9 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率的检测 | 第36页 |
3.10 不同时间点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抑制率 | 第36-37页 |
3.11 BEP对白念珠菌的时间-杀菌曲线 | 第37-38页 |
3.12 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 | 第38-40页 |
3.1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生物膜厚度 | 第40页 |
3.14 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基因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5 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6 导管片剩余生物膜生物量 | 第42-43页 |
3.17 BEP对生物膜分散基因的影响 | 第43页 |
4 讨论 | 第43-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部分 滇重楼正丁醇提取物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的作用机制 | 第49-5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1.1 菌株 | 第49页 |
1.2 试剂 | 第49页 |
1.3 药品 | 第49页 |
1.4 仪器 | 第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2.1 菌液的的配制 | 第49页 |
2.2 BEP以及AmB对白念珠菌SC5314的MIC和SMIC80 | 第49页 |
2.3 碘化丙啶染色法检测BEP对白念珠菌细胞膜的作用 | 第49-50页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BEP对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 第50页 |
2.5 BEP对白念珠菌细胞caspase活性的作用 | 第50页 |
2.6 BEP对白念珠菌细胞核的作用 | 第50-51页 |
2.7 qRT-PCR检测生物膜细胞相关基因 | 第51-5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3.1 BEP以及AmB对白念珠菌SC5314的MIC和SMIC80 | 第52页 |
3.2 PI染色观察BEP对白念珠菌细胞膜损伤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 BEP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的ROS作用 | 第53页 |
3.4 荧光显微镜观察BEP对白念珠菌细胞caspase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BEP对白念珠菌细胞核碎裂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 BEP对成熟生物膜细胞相关基因的作用 | 第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综述 | 第6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