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市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2 庄河市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6-22页 |
2.1 庄河市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 | 第16-18页 |
2.1.1 庄河市乡镇及公务员情况简介 | 第16-17页 |
2.1.2 庄河市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2.2 庄河市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2.2.1 激励机制理念存在偏差 | 第19-20页 |
2.2.2 激励机制环境支撑不足 | 第20页 |
2.2.3 激励机制设立不健全 | 第20-22页 |
2.2.4 激励机制运行过程监督失灵 | 第22页 |
3 庄河市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7页 |
3.1 激励理念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3.1.1 公务员人性假设失当 | 第22-23页 |
3.1.2 激励理念落后 | 第23页 |
3.1.3 行政伦理文化缺失 | 第23页 |
3.2 激励环境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3.2.1 部门条块分割 | 第23-24页 |
3.2.2 团队意识淡化 | 第24页 |
3.2.3 过分强调道德自律 | 第24页 |
3.3 激励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3.3.1 物质激励不足 | 第24页 |
3.3.2 晋升空间有限 | 第24-25页 |
3.3.3 绩效考核不完善 | 第25页 |
3.3.4 奖惩主体理念落后 | 第25-26页 |
3.4 激励机制运行过程监督失灵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3.4.1 法律意识淡薄 | 第26页 |
3.4.2 监督体系不力 | 第26页 |
3.4.3 监督制度缺失 | 第26-27页 |
4 国内外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评鉴 | 第27-33页 |
4.1 国外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27-28页 |
4.1.1 美国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27页 |
4.1.2 英国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27-28页 |
4.1.3 新加坡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28页 |
4.2 国内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28-30页 |
4.2.1 香港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28-29页 |
4.2.2 浙江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29-30页 |
4.2.3 东莞市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 | 第30页 |
4.3 国内外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经验评鉴 | 第30-33页 |
4.3.1 国外经验可取之处 | 第30-31页 |
4.3.2 国外经验不可取之处 | 第31-32页 |
4.3.3 国内外经验综合评鉴 | 第32-33页 |
5 完善庄河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 | 第33-40页 |
5.1 树立科学的公务员激励机制理念 | 第33-35页 |
5.1.1 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 第33页 |
5.1.2 转变论资排辈的守旧思维 | 第33-34页 |
5.1.3 提升乡镇政府伦理文化建设 | 第34-35页 |
5.2 重视乡镇公务员激励环境建设 | 第35-36页 |
5.2.1 建立跨部门渠道 | 第35页 |
5.2.2 加强团队凝聚力建设 | 第35页 |
5.2.3 强化能力培训与进修 | 第35-36页 |
5.3 完善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 | 第36-38页 |
5.3.1 建立弹性薪酬制度 | 第36页 |
5.3.2 拓宽优化晋升渠道 | 第36-37页 |
5.3.3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37-38页 |
5.3.4 严格公务员奖惩制度 | 第38页 |
5.4 完善乡镇公务员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5.4.1 强化法制意识 | 第38页 |
5.4.2 提高监督意识 | 第38-39页 |
5.4.3 增强监督配合 | 第39页 |
5.4.4 完善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