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4页 |
1.1 水貂肠炎病毒概述 | 第16页 |
1.1.1 水貂肠炎病毒病原学 | 第16页 |
1.2 水貂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MEV的非结构蛋白 | 第16-17页 |
1.2.2 MEV的结构蛋白 | 第17-18页 |
1.2.3 MEV的治病机理 | 第18页 |
1.2.4 MEV的诊断方法 | 第18-20页 |
1.2.5 MEV疫苗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1 干扰素抗病毒及免疫相关作用 | 第21-22页 |
1.3.2 白细胞介素抗病毒及免疫相关作用 | 第22页 |
1.3.3 肿瘤坏死因子抗病毒及免疫相关作用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水貂干扰素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24-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实验动物和毒种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5页 |
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5页 |
2.1.4 淋巴细胞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 第25-26页 |
2.1.5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第26页 |
2.1.6 反应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建立 | 第26页 |
2.1.7 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试验 | 第26页 |
2.1.8 临床样品检测 | 第26页 |
2.2 结果 | 第26-31页 |
2.2.1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2.2.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7-29页 |
2.2.4 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 | 第29-30页 |
2.2.5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水貂细小病毒SMPV-11和MEVB-F61感染后细胞因子检测 | 第33-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3.1.1 实验动物和毒种 | 第33-34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3.1.3 水貂肠炎病毒扩增培养及病毒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1.4 双阴性动物的筛选 | 第34页 |
3.1.5 动物分组与攻毒 | 第34页 |
3.1.6 引物合成 | 第34-35页 |
3.1.7 血液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 | 第35页 |
3.1.8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第35页 |
3.1.9 样品采集与检测 | 第35-36页 |
3.2 结果 | 第36-38页 |
3.2.1 TCID50测定及攻毒 | 第36页 |
3.2.2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第36页 |
3.2.3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36-38页 |
3.3 讨论 | 第38-39页 |
3.3.1 干扰素检测结果 | 第38页 |
3.3.2 白细胞介素检测结果 | 第38页 |
3.3.3 肿瘤坏死因子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水貂细小病毒(SMPV-11和MEVB-F61)感染后病毒体内分布 | 第40-54页 |
4.1 材料 | 第40-41页 |
4.1.1 实验动物和毒种 | 第40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4.2 方法 | 第41-43页 |
4.2.1 水貂肠炎病毒扩增培养及病毒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2.2 双阴性动物筛选 | 第41页 |
4.2.3 动物分组和攻毒 | 第41页 |
4.2.4 动物体征观察与样品采集 | 第41-42页 |
4.2.5 DNA的提取 | 第42页 |
4.2.6 血清MEV抗体检测 | 第42页 |
4.2.7 血常规检测 | 第42页 |
4.2.8 病毒含量检测 | 第42-43页 |
4.3 结果 | 第43-52页 |
4.3.1 动物体征变化 | 第43页 |
4.3.2 发病动物剖检 | 第43-44页 |
4.3.3 病理切片 | 第44-48页 |
4.3.4 MEV感染后体温变化情况 | 第48页 |
4.3.5 水貂抗体水平 | 第48-49页 |
4.3.6 水貂组织和粪便中MEV含量测定 | 第49-51页 |
4.3.7 血常规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3页 |
4.4.1 动物的临床特性及病理变化 | 第52页 |
4.4.2 病毒载量和体内分布 | 第52页 |
4.4.3 血常规变化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