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信条学视野下我国诈骗罪的反思与重构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二、我国当前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反思 | 第12-19页 |
| 1.被害人体系位置的缺失 | 第12-13页 |
| 2.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体系位置的缺失 | 第13-15页 |
| 3.认识错误概念的单一 | 第15-17页 |
| 4.否定陷入认识错误的体系功能 | 第17页 |
| 5.法益侵害理论的误解 | 第17-19页 |
| 三、被害人信条学基本内容及与诈骗罪的关联 | 第19-30页 |
| 1.被害人学到被害人信条学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 2.被害人信条学释义 | 第20-22页 |
| 3.被害人信条学产生的现实需要 | 第22-23页 |
| 4.被害人信条学的人性基础 | 第23-26页 |
| 5.犯罪论体系中被害人信条学应用 | 第26-28页 |
| 6.被害人信条学与诈骗罪的紧密联系 | 第28-30页 |
| 四、我国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重构 | 第30-40页 |
| 1.重构我国诈骗罪的理论基础 | 第30页 |
| 2.被害人进入构成要件的合理性 | 第30-31页 |
| 3.明知欺诈内容的传统见解 | 第31-32页 |
| 4.被害人需要保护性对于诈骗罪的意义 | 第32-35页 |
| 5.被害人信条学视角下简单、拙劣的欺诈 | 第35-37页 |
| 6.具体怀疑状态下的被害人信条学分析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